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休完“高温假”秋蚊将反扑 过去扬州人对付蚊子有奇招
2017-08-11 15:0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每年8月都是蚊子肆虐的高峰期,目前我市蚊密度情况如何?昨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虽然经过短暂阴雨天,但本月蚊密度仍和7月下旬持平,没有丝毫上升迹象,之前因连续高温而“热死”的蚊子,现如今“元气大伤”,还没缓过劲。

  8月蚊密度仍不高

  连续高温蚊子元气大伤

  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本月蚊密度仍不高,差不多处于6月初水平。“从6月中下旬开始,蚊虫密度明显上升,在7月中旬形成峰值。”市疾控中心急传科副科长罗直智介绍,从7月下旬开始,蚊密度不升反降,蚊子的活动时间减短,范围减小。按照往年情况,7月开始应是蚊子爆发期,8月蚊子会出现明显的高峰期,但今年7月中旬开始,还未达到高峰期,蚊密度就突然下降,这跟天气有很大关系。

  “高温偏高、雨水偏少的情况下,打乱了蚊子的繁殖节奏,从而蚊子变少了。”罗直智解释,最适合蚊子生存的温度在22℃至32℃之间。研究发现,水温25℃左右时,蚊子繁殖发育最快。当水温超过35℃,蚊子卵、幼虫、蛹在水里就会停止发育,甚至大量死亡。40℃以上的高温,对蚊子几乎是致命的。蚊子也会躲在阴凉地方不出来,活动频率降低,给人感觉蚊子少了。

  根据监测,今年扬州蚊种并没出现特别变化。扬州蚊种有30多种,但咬人的蚊子主要有五六种,如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其中,库蚊个头较大,是优势蚊种,生长在阴暗的地方,活动范围最为广泛。

  休完了“高温假”

  秋蚊子将迎二次小高峰

  立秋过后,今年蚊密度还未达到峰值。专家预测,待气温下降、雨水增多,蚊子会复出。

  “根据预测,今年蚊子不会少于去年。虽然由于最近高温,导致蚊密度下降,但总体还是呈现上升趋势。”罗直智表示,6月底时,蚊密度已经达到去年同期的1.5倍。预计一段时期的休整后,秋蚊会形成二次小高峰。

  “蚊子的活跃程度主要和温度、湿度有关,立秋后,气候变得更加舒适,再加上近期的雨水增多,给蚊子的生长、繁殖营造了更有利的环境。”罗直智告诉记者,立秋后,蚊子便开始为越冬储备能量。只有身体强壮、吸血量多的蚊子,才能躲在墙角,挨过整个冬季,这时蚊子会大量储存过冬的营养,找机会拼命吸血,在腹部形成脂肪垫以增加自己抵抗寒冷冬季的能力;另一方面,立秋后,雌蚊子为大量繁殖后代,也需大量营养,拼命吸血。

  通讯员疾控轩记者王诗韵

  民国扬州谈贸造“灭蚊灯”

  挂壁煤油灯

  立秋之后,蚊子依然很活跃。从古至今,人们使出浑身解数研究各种驱蚊灭蚊招数。在没有电子灭蚊器、杀虫剂等的时代,人们如何躲避蚊子叮咬呢?昨天,扬州藏友张玉顺展示他珍藏的不插电“灭蚊灯”,此外他还收藏了挂壁灯、手提玻璃宫灯等与过去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

  旧时人们如何灭蚊?

  民国“灭蚊灯”长这样

  灭蚊驱蚊已成为市民夏日生活的内容之一,驱蚊液、扇子、蚊香等是必备杀器,还有这几年来流行的灭蚊灯,通过电发光吸引蚊子,再利用灯中的风扇吸入并杀死蚊子。在没有电灭蚊灯的时代,人们如何抓住蚊子呢?市民张玉顺告诉记者,他收藏了一只旧时不插电的“灭蚊灯”。

  记者看到,这只灭蚊灯高十余厘米,形制精巧。灯身如细长的灯笼,在灯一侧开有一扇如喇叭口状的小窗,灯内可以放置蜡烛,灯把手设置十分精巧,把手与灯身相连便于提起,把手与灯身又有一定的空隙,防止蜡烛长时间燃烧导致灯体发热传导至把手上。

  “据文献记载,目前可见最早的实物灭蚊灯出现在明朝,和这一只灯形制非常相似。”张玉顺告诉记者,他仔细研究过这一灯具,判断它的生产使用年代大约是民国。这一灯具在古代是专门吊于蚊帐内的,也可以用于小范围内捕捉蚊子。

  张玉顺点燃灯中的蜡烛,现场演示了灭蚊过程。“当灯被点燃后,蚊子有趋光性,靠近灭蚊灯后,有气流从喇叭口小窗迅速流入,靠近的蚊虫便会被这股热气流吸入灯盏内,以达到消灭蚊虫的目的。不过这种灯具其实吸力很小,过去人主要是用于蚊帐内灭蚊,睡前发现帐子里的蚊子,将喇叭口往其上一靠,蚊子飞进喇叭口,恰好被火焰烧着。”

  张玉顺告诉记者,这只不插电“灭蚊灯”,和现在的灭蚊灯在原理上看非常相似。

  民国扬州工匠锡制

  目前仅发现两只灭蚊灯

  记者看到,这只灭蚊灯底还印有“维扬谈贸造”、“点铜”等字样,部分字迹出现磨损。扬州收藏协会副秘书长陈晓友告诉记者,这件灯具的年代应该在民国年制,从戳记“维扬”可以判断出,它应当是扬州作坊产物,点铜意为锡制。扬州传统金银细工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已有千年历史,扬州的金属工艺品也有锡这种原材料。“谈贸可能位于当时的打铜巷、左卫街一带。”

  “3年前,有一位80多岁的老年人经常到何园来玩。听说我喜欢收藏灯具,他又对我很信任,便将这件父辈留下的灯具赠送给我。”张玉顺讲述了收藏这件灭蚊灯的经历。此后,张玉顺还特意请教了一位对灭蚊灯也有了解的老人孔先生。孔先生经常到何园来锻炼身体,看到这只灭蚊灯,连连称好。后来张玉顺才知道,孔老先生家也珍藏了一件灭蚊灯,为铜制的,里面烧的是煤油而非蜡烛。

  “这种灭蚊灯南方多于北方,寻常百姓家一般不常见,所以流传于世的并不多。”张玉顺说,过去平民百姓多用葛、布等帐子,穷困者连帐子都无力置备,更不要谈购买灭蚊灯了。

  收藏上百件老灯具

  展示博大精深的灯文化

  张玉顺很早就开始收藏灯具。对于他来说,灯有着不同的情怀。工作之余,他便到扬州古玩市场转转,和市场上的老人聊聊,总能有些收获。如今他收藏的灯具已经有上百件,每盏灯都是他的宝贝。

  “像这一对煤油灯,过去挂在墙上照明,也可以取下使用。”张玉顺还展示了一盏防风提手灯,这个灯四面都是由玻璃构成,上面是一条金属链子连接着一个挂钩,里面可以点上蜡烛。“晚清民国时,大户人家一般晚上在家中走动,都是使用这种灯,既可以防风又方便。”

  张玉顺说,希望通过这些灯具的收藏,能让博大精深的灯文化传承下来。

  记者邱凌

标签:
责编:李笑林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