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28日讯 最近高温连连,中暑等病人增多,根据数据统计,7月12日到7月26日,120救护车共出车1033趟,平均每天出车69趟。我市打造的“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显威力,在这次高温中,扬州城乡新增李典、瓜洲、甘泉、方巷4个急救点,出车量占了1/9左右。覆盖城乡的急救医疗网络,更好地实现急、危、重病人“城市8分钟以内、农村15分钟以内”的急救医疗和快速转运。
出车后衣服没有一处是干的
“他的腹部疼痛难受,快来啊……”昨天上午8时许,接到来自施桥的求助电话,120急救中心行政人员任远便和大家一起出发了。由于连续高温,中暑等病人增多,行政人员也冲到一线,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
当把这名男子送到苏北医院急诊时,早有医护人员等在这里。病人交到他们手上后,尽管急救人员额头上的汗水不住向下滴,但一接到新的指令,任远他们又出发了。
任远说,这一天,到下午5时30分,一共出车8次,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晚上才发现,身上没有一处是干的。“抢救病人时,我们根本没想到这么多。如果遇到需要抬的病人,一次施救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大家想的就是赶快到目的地,中暑病人、车祸病人、心血管病人……在这个大热天,多等一分钟,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120平均每天出车69趟
统计数据显示,7月12日到7月26日,120救护车共出车1033趟,平均每天出车69趟,其中分站出车共140趟(不含市区点)。据120急救中心有关人员介绍,最多的是7月25日这一天,达到86次;其次是7月24日达到75次。平时平均每天50次左右,高温天增加近20次,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急救人员很多时候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有时饭吃一半,有通知立即就得丢下饭碗赶赴现场。为了确保救助过程安全,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不让病车上路、行政人员参与到一线救助等。
点赞“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
扬州市率先打造“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在省内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实现15公里半径内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无缝救治”。目前,这一服务已经覆盖到了农村。
在这次连续高温天中,扬州城乡新增李典、瓜洲、甘泉、方巷4个急救点,出车量占了1/9左右。覆盖城乡的急救医疗网络,更好地实现急、危、重病人“城市8分钟以内、农村15分钟以内”的急救医疗和快速转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需求不断增加,尤其在市区近郊、农村急救点还是“空白”。为方便乡村百姓就医,进一步规范我市院前急救医疗市场,自2011年以来,扬州市城乡急救网络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城乡医疗急救网络已经形成一个市急救中心、县急救点、急救站和基层的急救点共同构成的急救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快速可及的“15公里半径急救医疗圈”,在我市医疗急救服务和应对多种突发公共事件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0没到咋办?有救命神器
为了更好地提升医疗急救服务,从去年开始,我市公共场所投放“救民神器”——AED(心脏自动除颤仪),可在救护车到来前,救治猝死病人。
目前,各大体育公园、游泳馆、图书馆等地已投放了20台AED。
据了解,AED是一种在救护车赶到前,最大程度救治猝死病人的全自动机器。我国每年有上百万人因突发心脏骤停而猝死,而心脏骤停主要是由于心室颤动引起的。想要挽救生命,必须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除颤越早进行,救活几率就越大。
“以前市民出现意外,第一反应就是打120电话,没有想到其实可以进行自救。”市卫计委应急办主任沐诚表示,一旦需要紧急救援,在救护车到之前就能提前干预。
相比较心肺复苏急救而言,我市目前投放的AED更加有效安全,被称为“救命神器”。据了解,这种仪器的最大特点,就是无需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能力,只要打开仪器,根据语音指示操作,粘贴电极片、插入插座、按动放电按钮,简单三步骤,就可以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加除颤。“贴上电极片后,仪器会自动分析心律,这时判定是否需要电击,然后只要依照机器指示执行,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记者 王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