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嘶马老街的井
中国江苏网7月20日讯 酷暑难耐,不少市民怀念曾经夏日用井水带来清凉的美好时刻。在江都区大桥镇160多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散落着一口口“老井”。这些老井润泽万民,见证了当地的发展变化。经过3个月的走访调查,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已完成对全镇32个村(社区)、42口古井的建档立卡,并建立全市第一个镇级古井普查档案。
保护古井
大桥镇42口百年古井有了档案
百年历史以上的古井,在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戴启程眼中,这些古井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老百姓已经普遍用上了自来水,水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渐淡出。然而,古井却是过去农村和乡镇的一道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是人们不可忘记的。
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过去的不少古井当今已被填埋或污染弃用,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消失,因而,引起了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的重视,“90后”戴启程认为,“大桥是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镇,源远流长,古井文化底蕴深厚,它不仅是一道乡村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是传承悠久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大桥的历史发展和沧桑的变迁,具有科研、旅游及历史纪念价值。”
今年4月初,戴启程便制定出了古井普查工作的具体计划。今年5月至今,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文保志愿者走遍全镇32个村(社区),访问当地老人300多名,对现存古井逐一测量拍照、建档立卡,掌握了大桥“老井”的第一手资料,共普查出百年以上的老井42口,其中宋代古井3口、明代1口、清代3口。
戴启程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以古井保护志愿者队伍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对全镇古井的常态化管理,同时组织力量挖掘与古井相关的水井文化,让古井讲述当地的故事。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剑峰说:“古井普查建档后,关键问题是要大力开展保护和宣传工作,组建古井护卫志愿者队伍,使传统的古井文化不能丢失。”
听村民讲古井的故事
在对大桥镇“老井”的走访、调查中,戴启程说,他们发现,由于大部分古井位都位于农村乡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因而造成了很多的古井被废弃和填平。这次所普查到的42口古井中,仅有11口井百姓仍在使用,水质依旧清澈甘甜,主要用于当地老百姓的淘米、洗菜和洗衣服。而这些古井,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杨墅村古井与岳飞抗金有关
当年缓解了驻军的用水难题
大桥镇杨墅村有一口古井,井水清纯,水源充足,村民至今仍在使用这里的井水。据当地老人介绍,这口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大桥镇现存最为完好的一口古井了。提及这口古井的故事,当地老人说,它与南宋岳飞抗金有关。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率部南下进犯,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名将岳飞奉命出征阻击南下的金兵,指挥主营就驻扎在这里。养马场设在离这里东南方三里之路的马场村(今三义村),练兵场设在嘶马。金兀术率军一路势如破竹南下,来到郭家村(今嘶马)。虽说岳飞所率抗金的兵力远比不上金兵,兵力悬殊,岳飞率军并在当地百姓的全力配合下,使用了悬羊击鼓和飞马扬尘的战术,与金兵展开了恶战。金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岳家军得力将领孙革,挥着手中的长柄刀率军一路追杀,战败了金兵,大获全胜。但还有部分金兵逃脱到南渡沙洲(扬中)。岳飞率一部乘胜追击,让孙革率一部依旧驻扎于杨墅休整和操练,待歼灭了逃往扬中的金兵后,再会合班师回朝。
当时从杨墅向南这一带地域,土沙田荒,村落稀零,人烟稀少,仅杨墅九组这里,庄势成形,住有从苏州搬迁到这里的几十户一个孙姓家族。由于土沙荒,水源缺乏,军队人马饮水困难。为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用水问题,在岳飞南渡扬中追击金兵时,孙革一边休整部队,抓紧练兵,一边带领十几个士兵勘探地势,开挖砌建了这口井,缓解了这里老百姓和驻军的用水难题,并在离井不远的地方,建造了十排营房和一些圈养马匹的马棚。后来,这口井也成了当地人纪念岳家军南下抗金的象征。
嘶马老街“龙井”很神奇
下面四周还藏有四个小井
大桥镇嘶马老街,有一口近800年的古井。这口古井,水质清纯,水源充足,无论天气怎样干旱,井中的水位都不会下降,当地群众至今仍在使用。
由于年代悠久,花岗石的井坛已多处裂痕,当地居民为了保护这个古色古香的老井坛,在其腰间用一片宽约4厘米、厚约0.4厘米的铁箍箍牢,不让其破损。这口井就目前来说,是扬州东乡最为神奇的一口古井。大桥镇的退休老干部郭承礼居住在这口井附近多年,他说,早些年间,井体破损,集体拿出资金开挖修井,当挖到2米多深时,奇怪地发现离这口井的东西南北面一米多处,还有四个小井,上面有盖,打开其井盖,取水一喝,这四个小井内的水不仅有些涩嘴,而且还带有苦味。
藏在下面的这四个小井的秘密被揭开后,人们自然感到特别奇怪,为什么使用了若干年,中间的这口大井的水质却清纯甘甜,而靠近它的这四口小井里面的水却苦而涩嘴呢?老郭说,这口大井当时正好是打在了通江的泉眼上,所以井水通过过滤,甘甜而清纯。而藏于地下靠近它的四口小井里的水有些苦涩,说明井下的自然水质不好,不适合人们饮用。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当地群众便把这口井视为“龙井”。通讯员 卞阿根
记者 陶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