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汪曾祺长子汪朗在扬忆父亲:他是个可爱“老头儿”
2017-05-15 09: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汪朗回忆父亲汪曾祺

  中国江苏网5月15日讯 明天就是汪曾祺逝世20周年的日子。昨天下午,汪曾祺经典散文选《人间送小温》首发式暨汪朗先生读者见面会在钟书阁举行。

  汪曾祺长子汪朗亲临现场,向读者回忆了父亲的一生,解读汪曾祺父亲、作家、美食家的多重身份背后的故事。

  父亲汪曾祺

  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

  汪曾祺是一位文学大家,在儿女们眼中,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性格平和,处事低调。为了纪念父亲,汪曾祺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曾经合著了一本书 《老头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回忆了这位作家的生活趣事、人生苦痛和创作历程。

  “我们跟老头的日常相处,在外人看来可能是‘没大没小’,没有长幼之分,大家平等对待,平等是我们家的一个相处特点。”汪朗笑着说,连他的小孙女都喊他“老头”,有时外人来了,我们在言谈话语之间,一不留神也常把“老头”冒了出来,弄得人家直纳闷。不过,父亲一点都不介意,还欣然接受。

  汪朗现有散文作家、美食家、资深媒体人等多重职业身份,但他笑着说,父亲从来不觉得他是干这行的料。“尽管父亲为人随和,但对文学创作的标准有很高的要求,谁能干这行,写作水平如何,在这一行里能走多远,他都明说,不给别人留一点面子。”汪朗记得,母亲曾对父亲说,你这么能写,为什么不教教孩子呢?父亲就说,写作这件事情怎么教?都是靠自己,他也没人教过。

  汪朗说,父亲不擅长说甜言蜜语,他对家人的爱藏在心里,默默地做事。“虽然父亲在外人眼里是一位大作家,但他只要在家,饭都由他来做,不管每天多忙,到时间该买菜做饭,一刻不耽误,一直保持到70岁,毫无怨言。”

  “他从来不在家里发脾气、抱怨,即使在外面遭遇不如意的事情,也多闷在心里,慢慢消化。”汪朗说,父亲是一个非常自爱、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到最后身体不舒服了,他也不告诉家人,自己强忍着,最后拖成消化道出血,为时晚矣。说到这里,汪朗情绪有点激动,“这是老头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当初要是早点说,及时就医,也不会走得那么急。”

  作家汪曾祺

  希望作品多给读者正能量

  纵观汪曾祺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在他的文章里很少体现,更多的是包容、从容和恬淡。汪曾祺的写作也被认为较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古典精神,更有一种悲悯的意味,但仍有一些人认为汪曾祺是隐逸与闲适的。

  汪朗认为,父亲作品中的恬淡和悲悯意味都存在,但他又能把身边种种的不如意尽量淡化,“我觉得他在创作时有刻意美化生活,就像他写的《人间送小温》,他觉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别再刻意放大或夸张这些不好的方面,而是更愿意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多给读者带去点正能量,现在这么多读者喜欢他,我想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受戒》和《大淖记事》,这两部小说曾深深影响着一代人,清新的文风开创着一个时代的先河,作品字里行间展现着高邮的农村风光,也可以读出家乡对汪曾祺整个创作生涯的影响非常深。“在生活中,他很少谈到高邮。只有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才知道家乡是什么样子。”汪朗说,父亲不善于虚构,他的人物、事件都是有原型的。

  汪朗生于北京,长于北京,1981年才第一次回到家乡高邮,在高邮受到热情的招待,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汪朗至今记得,回到北京后,他对父亲讲述这段高邮之行时,父亲非常激动,甚至非常羡慕。“当时,父亲已经离开故乡很多年了,一直都在问我,高邮现在是什么样子了?不久后,他就自己回到了高邮,满足了归乡的心愿。”

  《陈小手》是汪曾祺小说中比较有名的一篇,在《陈小手》的第二段里,有一个括号,里面写了这样一句话: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汪朗介绍,父亲的初稿里没有这句话,他将初稿拿给家人看,母亲就不乐意了,认为一个妇科大夫,接生小孩肯定需要借助器械。最终,父亲只能加上了这么一句。“老头每篇小说都要先给家人看,家人认可了,他才满意。”

  “老头写文章有他的习惯,必须想很久,一篇小说从开头到结尾该怎么写,他必须想清楚了才动笔。”汪朗说,后来,父亲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上七点多起床,做一碗改良版的阳春面,面的底子还是阳春面,会加一点提鲜的豆瓣儿。吃晚饭,沏上一杯茶,两只手抱着,就坐在那儿思考,想得差不多了再动笔。

  美食家汪曾祺

  厨艺在北京文人圈里有名

  汪曾祺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名的美食家,他笔下的美食,特别是家乡高邮的美食,总能让读者垂涎欲滴。汪曾祺去世后,他的儿子汪朗也继承了家学传统,推出了美食散文集《刁嘴》,加上之前所出版的《衣食大义》、《食之白话》等,汪朗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美食作家。

  对于扬州人来说,《刁嘴》这个书名非常容易理解。扬州人说一个人对饮食比较挑剔,会说上一句“嘴刁呢”。汪朗谦虚地说,这本书严格意义上讲算是随笔,还不能算是美食文章。

  他回忆,父亲最擅长的就是淮扬菜,比如大煮干丝等,他的厨艺在北京的文人圈里是数一数二的,当然他是作家当中写美食最好的。

  汪朗说,自己在文字上和父亲的造诣相差较远,但是在做菜上,却得到父亲八九成的功力。“父亲年岁渐长后,家里来了客人,都是我下厨。父亲作品里的不少美食还是从我这里学的呢。” 记者 车林 文/图

标签:汪朗;汪曾祺;父亲;高邮;长子;深情;读者;作家;一个;非常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