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1日讯 4月1日 ,雄安被设立为国家级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据扬州文化学者巫晨介绍,阮元之子阮常生曾任“清河道”,所辖地界即包括了如今的雄安新区。
【阮常生曾任雄安“清河道”】
■阮常生是谁?
焦循所著《雕菰集》卷二十四有载,阮常生(1788~1833),号小云,仪征人,国学生(国子监学生)。生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十三日,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三月二十七日,活了四十六岁。他是太学生阮慕陈(阮嗣琳)的长子,他的生母是邵太宜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阮元妻江氏卒,阮元父阮承信命以族子常生为江氏出,过继为阮元子。这就是说,阮常生是阮元的长子,不过呢,不是亲生的,是阮氏家族中的侄辈,因为阮元江夫人去世时没有儿子,将阮常生过继来,捧遗像磕头祭祀,所以又叫嗣长子。
巫晨告诉记者,阮元对阮常生与后来孔夫人及刘、谢侧室的几个儿子一样待遇,教他家训、带他社交。
阮常生学业甚佳,嘉庆元年(1796),阮常生恩旨得二品荫生(达到一定级别的干部,其子弟无须考试即可入国子监学习,肄业后经过吏部简单考试即可得到官职),考荫后分户部,任户部福建、陕西司主事,实录馆详校官,山东、山西司员外郎,云南司郎中。
■两百年前的“雄安”在哪?
两百年前是没有雄安新区的,据巫晨介绍,如今的雄安就在保定府的地面上,有着拒马河、大清河、唐河、一亩泉河、府河等9条河流,是历史上有名的九河汇聚之地。
■“清河道”是什么官?
清初,保定府遭遇连年大雨,九河泛滥、大水决堤。康熙年间,即屡派大员在华北修筑堤防。雍正三年(1725),皇帝再派其弟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次年二月,怡亲王建议“将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驻保定府”,主要官吏为道员,正四品,是比省小、比府大的地方长官,后经吏部议准,辖保定、正定、河间三府,易、冀、赵、深、定五直隶州的清河道由此诞生。
这个清河道管辖的范围,即涵盖了今天的雄安新区,级别是副省级,阮常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任清河道。
道光十二年(1832),阮常生升任清河道,道光皇帝召见他时告诫:“你是大员子弟,你不骄,人家说你骄,你不傲,人家说你傲。你父亲做官甚清,你跟你父亲学,总不会错的。”
阮常生一到任便亲自巡视河堤,掌握要隘险段,汛期修防堵筑,巩固河防。道光十三年(1833),阮常生又兼署直隶按察使司,正三品。他力图做到决狱明允,下州县巡察时轻车简从。时值秋审公务繁忙。不久阮元正室孔夫人病故于云南,噩耗传来,阮常生悲恸不已,忧劳致疾,后误于医药,卒于任所,时年仅四十六岁。
此时,阮元正在北京,他在见君面圣时据实汇报了夫人和长子去世的情况。道光帝说:“尔夫人自然也,年老尚是人家常事,惟尔子可惜他是个材料。”可见皇帝对阮常生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阮常生生前身后事】
任直隶永平知府期间做了两件大事
道光十年(1830),阮常生任直隶永平知府,其间有两大政绩。政绩之一是,滦河水在永平一带入海,河水很宽,架桥不合适只能用渡船,摆渡漫天要价,来往商旅叫苦不迭。阮常生到任后严禁苛索,保障了物流顺畅,商客好评如潮;政绩之二是,修复敬胜书院并大聘名师,一时达到极盛。
死后葬于仪征白阳山
阮常生生平研究经术,精钟鼎、金石、书法。所著有《后汉洛阳宫室图考》《团云书屋诗钞》。阮常生后来娶了扬州学派重要学者宝应刘台拱(字端临)长女刘蘩荣为妻。《揅经室集》记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二月初五日,阮元命长孙阮恩海将清河公葬于仪征白阳山(即白洋山、白羊山)。
记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