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80岁老人周国盛回扬省亲 周总理侄孙女深情回忆七爷爷
2017-03-22 10:1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周国盛在四望亭留影

  

  周国盛带着儿子探望邓颖超(周国盛提供)

  中国江苏网3月22日讯 昨天,周恩来总理的侄孙女、80岁的老人周国盛驻足在四望亭下,感慨万千。原来她就出生在不远处的彩衣街杨总门,1949年解放后离开扬州再也没有回过故乡,记忆还停留在“高高的青墙灰瓦、长长的青石板路,夜里走路好黑好怕”。而今,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和春意盎然的城市,老人赞不绝口,连声说:“我的故乡真是个好地方!”

  周国盛此次是回淮安、扬州省亲的,老人虽瘦但精神尚好,记忆也好,关于“七爷爷”(周恩来)、“七奶奶”(邓颖超)的事更是记得清晰。而对这位小侄孙女,周总理常常引以为豪,“这是我们周家第一个工人。”

  在梅园新村

  七奶奶给了我一盒如意膏

  周国盛第一次见到七爷爷、七奶奶,是在1946年6月的梅园新村,当年她不到10岁,那时周恩来正率领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

  周国盛回忆道,“进门以后,我看见一个整洁幽静的院子,花木繁茂。在石砖铺成的小径后面,立着一座带凉台的大房子,七奶奶正站在院子里等我们。她穿了一件旗袍,一边朝我们迎过来一边说:‘你们来啦!’显得非常高兴。我母亲赶紧把我推到前面对她说:‘这是国盛!’又催我说:‘快叫七奶奶。’我直往我母亲身后靠,她却笑着拉过我的手问长问短,‘几岁啦?上学没有呀?’当时我下巴上长了疮,她说:‘唉呀,你长了疮,我给你搽点药吧,你跟我来。’我就跟她进了屋,她拿出一盒如意膏,给我搽上。又说:‘你把这盒药带回去吧,让你母亲每天给你搽一次,很快就会好的。’”

  那个如意膏还真管用。周国盛拿回家以后,果然搽了几次就好了。

  “七爷爷那天好像在开会,听说我们来了就出来了一下,跟我父母—一握了手,连我这个7岁半的小孩他也没忽略,正儿八经地握了握我那只湿乎乎的小脏手。印象中他穿的是一身西服,走路特别快,显得很有劲,很像我太爷。他的眼睛也像太爷那么有神。后来七奶奶安排把我们送了回去。”周国盛追忆道,“母亲那天回家后感慨地说道:‘真没想到共产党的大官对人这么和气、这么周到。’”

  在南京辍学

  七奶奶每月给母女寄20元

  后来周国盛父亲周华宝经董必武介绍去了延安,母女俩失去了生活来源,她们不得不从南京回到了扬州,跟大伯生活在一起,由于人口多,只能艰难度日,以致周国盛11岁了还没有上学。1949年解放了,母女俩又离开扬州回到南京,在政府关心下,周国盛得以到南京中央路小学读书,由于年龄比较大,就从二年级上起,一直上到小学六年级毕业。虽然考上了初中,由于只靠母亲帮人家看孩子维持生活,实在难以为继,不得不辍学在家。

  此时邻居家有个女儿在天津读书,14岁的周国盛就让这位姐姐带她到了北京。她们来到北京全国妇联找七奶奶,正巧七爷爷、七奶奶都不在北京,妇联帮她联系到了五叔,然后打了票先回了南京。

  周国盛记得正是暑假,南京市政府派人让她去核实情况。不久北京就来信,是成元功叔叔写的,他是负责处理周家亲属方面的事的。信中说:“你和你母亲的情况,总理和大姐都已经知道了。大姐吩咐,以后每个月寄给你生活费20元,其中你和母亲每人10元。你要常给我们来信,收到汇款后也要来信说一声。”

  1956年夏天,成元功叔叔来信让周国盛去北京当工人,去纺织厂。她高兴地去了北京,由于事先有了通报,七奶奶正在客厅等她呢。当她叫一声“七奶奶”时,邓颖超高兴极了,眼睛都笑得眯了起来,她说:“国盛都这么大了,这些孩子就数你辈小,叫我奶奶。”

  傍晚,七爷爷从外面匆匆走进来。他一见到周国盛立刻招呼说:“国盛来了,是什么时候到的?”话说着,人已经过来握了手。然后又转身问七奶奶:“你都和她谈过了?”七奶奶说:“谈过了,今晚让国盛和我们一起吃饭。”

  到石家庄上班

  “这是我们周家第一个工人”

  本来周国盛是到北京国棉三厂上班的,由于棉花歉收,迟迟开不了工,正好纺织部的林颖同志到西花厅办事,得知情况后,就把周国盛介绍到了石家庄国棉一厂工作。

  “我离开北京的时间是1957年4月12日,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周国盛说。

  每当周国盛从石家庄到北京看望七爷爷七奶奶时,两位老人都会向人介绍说:“这是我们周家第一个工人。”有一次陈老总从东花厅那边过来找七爷爷,七奶奶也向陈老总介绍周国盛是“周家第一个工人”。陈老总笑着点头说:“好,好!”

  周国盛1959年春节回了一趟北京,把取得的成绩都向七奶奶汇报了。她老人家显得十分欣慰,说:“好哇,好哇!你已经上车间了,还评了先进,很好。我要把这个好消息转告你爷爷,让他高兴高兴。”她还说:“那你入团了吗?你还要争取入团啊!”

  “我到石家庄以后,进了国棉一厂。厂领导考虑到我还有一些文化基础,就把我分在了纱厂实验室。第二年,为了加强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力量,我被调到了整理车间,一干就是5年。”周国盛说,“我从来都不挑活,任劳任怨,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验布速度快、漏验率又少,车间的广播喇叭里还真没少表扬过我呢。我又先后几次被评为厂的先进工作者,那时的先进工作者并没有什么待遇,也就是大家聚在工厂的大门口,和领导一起照一张合影吧。”

  昨天临别时,老人告诉记者:“这一辈子受七爷爷七奶奶关心特别多,我虽然过得很平淡,但是我是周家第一个产业工人,没有辜负七爷爷七奶奶的期望。”

  记者 姜涛

标签:周国盛;奶奶;爷爷;回扬;老人;总理;我们;侄孙女;周家;北京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