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苏州 > 苏州观察 > 正文

0

相城高新区“好人文化”蔚然成风

来源:新华日报   2017-11-24 14:56:00

  卧床近6年的植物人,居然还能恢复讲话和正常进食,这一“幸福的奇迹”就发生在江苏省相城高新区。11月15日,在苏州市立医院十一病区,袁素泉握着妻子朱红的双手激动不已,“一直盼着她醒来,感谢吴医生的大恩大德。”

  2011年11月,朱红在接孙女途中遭遇车祸,成了一个插着氧气管、鼻饲管和导尿管的植物人。转机出现在今年5月,在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吴建东的帮助下,朱红逐渐恢复了意识。“植物人卧床多年,通常易患多种并发症,但朱红身上没有半点褥疮,苏醒后还不忘牵挂孙女。”吴建东说,这样的良好状态,其实是老袁的悉心照料起到了关键作用。

  “老袁太不容易了!”朱红苏醒的消息传回老家,乡亲们都为他们高兴。曾经也有好心人劝袁素泉放弃算了,可他不答应,一直默默地照顾着老伴——每3个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每2个小时喂一杯水……因为朱红不能咀嚼,老袁把肉、菜、饭加汤,搅拌成流质,打入鼻饲管喂食。这些年,袁素泉的付出乡亲们都十分敬佩。

  事实上,在相城高新区,百姓“身边好人”的故事并不鲜见。截至目前,相城高新区已累计获评2位“中国好人”、2位“苏州好人”和11位“相城好人”。2015年,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浦建平作为敬业奉献典型,上榜中央文明办公布的“中国好人”。从医20多年,浦建平一直把病人需要放在首位,不管何时接到医院电话,都第一时间赶到一线。2014年,他参与援藏医疗队,将家乡的好人精神播带到了拉萨的土地上。

  “好人文化”在相城高新区蔚然成风,背后折射的是当地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的苦功。去年5月,相城高新区获省政府批准筹建,在苏州城市北部拉开创新发展、产业集聚的大幕。“虽然我们目前还只是省级开发区,但我们在规划建设上,主动对标国家级高新区的标准。”相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金巧荣说,物质文明建设更上台阶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放松。相城高新区把精神文明建设同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相城高新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快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各村(社区)更新了乡规民约、居民公约,把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基层群众的知晓率和自觉践行意识。每年发放2万多封告居民书,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每年开展“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最美家庭”寻访、“树廉洁家风、建文明家庭”等主题活动近20场,扎实推进乡风民风建设,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出来。

  东桥中学的黄芳老师带领全班同学组建志愿者队伍,三年来义务照顾患有先天性脑残的蓓贝同学。2015年,蓓贝以优异的成绩被黄埭中学录取,黄芳老师被推选为“爱生模范”。

  春申社区居民戴云玲20年如一日,照顾因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偏瘫在床的丈夫,侍奉年迈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她每天4点起床,重复着家-娘家-菜场三点一线的生活,从天命之年坚持到年逾古稀。

  东桥工商干部周卫东10多年来,义务帮助吉林女孩付惠敏,累计助学捐资近5万元。除了定时汇款,周卫东很少主动和小付联系,他说,帮助小付不图回报,只因自己也曾是一名寒门学子。

  黄埭中心小学的“最美教师团队”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从歹徒的刀下救出学生,一面冷静地与歹徒周旋,一面迅速向公安医院求救,一面及时将受伤学生送医,一面紧急疏散其余在校学生……将一起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

  点点滴滴凡人善举,涓涓细流汇成大爱,这些早已成为相城高新区家喻户晓、人人争相传颂的动人故事。2016年,当地成功创建为江苏省文明乡镇。为了进一步放大“身边好人”的典型引领作用,相城高新区积极布局“三街两园两广场”宣传阵地,设立了12个善行义举榜、11个百米宣传思想文化廊;选树23名身边好人,编印2000本《黄埭好人汇编》;将先进事迹编成生动故事,搬上“道德讲堂”的平台……以“身边事”示范“身边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为了培育更多“身边好人”,相城高新区积极打造志愿服务的践行平台,构建富有特色的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和“好人引领+团队带动+品牌引领”的志愿组织体系,先后成立相城高新区志愿服务中心,设立“诚信驿站”,建立21个志愿服务工作站和若干“乡风文明岗”和“金乡邻志愿岗”。相城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身边榜样层出不穷、志愿活动丰富多彩、文明载体越来越多,相城高新区的好人群体将不断壮大,未来相城高新区将积极打造“梦龙精神”文化品牌,并以精神文明建设助推社会管理。

  本报记者 孟 旭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