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讯(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张家港市民政局最新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该市患病对象医保目录内医疗费用平均报销率为83.6%,而通过叠加大病保险和村级医疗互助,平均报销可达93%。寒冬里,一组硬数据标刻出城市的“温暖指数”。
数据的背后,是张家港市精心构思的民生大文章。文章的“点睛”之处,就是建立金字塔形的帮扶政策体系,重点保障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这套系统化的帮扶体系,用“五道防线”在患病和贫困之间构筑了一面又硬又厚的“隔离墙”。
“隔离墙”是如何砌成的?一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础性保障机制;二是构建大病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的普惠型保障机制;三是针对十六类人群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四是开展村级医疗互助,通过“老百姓出一点、村里出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由第三方平台运作,对患病村民进行补助;五是慈善项目帮扶,创设慈善项目,通过设立冠名基金和专项基金,帮助患病困难家庭走出困境。“通过这五项举措,叠加帮扶,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张家港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说。
除了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还有一个高效的救助服务中心和一个科学的管理平台。
“三个一”成为了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良方”。
今年,张家港市在苏州大市范围内率先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努力实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机制和统筹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让困难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高效运行,依托于链接各方资源的社会救助管理平台。
该平台实现了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卫计、房管等救助业务主管部门救助数据对接,并达成张家港市、镇、村三级的纵向贯通,形成从查询—导入—登记—派单—反馈的社会救助工作链条,有效解决头绪多、跑腿多、手续多的问题;救助申请的受理、分办、转办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打通与部门和乡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阻隔条,着力解决“救急难”个案,形成救助合力,确保求助对象及时受助。
据介绍,社会救助管理平台将实现以困难家庭为中心的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实时比对,实现救助系统的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大病信息和医疗费用预警、线上线下一体办理三大功能,推动社会救助受理、分办、转办工作增速提效,并最终实现救助管理“五精准”,即:精准识别对象、精准使用资金、精准选定项目、精准整合力量、精准实现救助。
在此基础上,张家港市还统筹社会资源,紧扣精神帮扶下足功夫。2017年,该市在锦丰镇试点了委托专业社会组织运行社会救助关爱中心,并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则全面实施,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由专业机构协助目标人群解决或改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个人心理、就业”等问题,注重救助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困难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激发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和回报社会的决心。
织密救助网,兜牢病困户。张家港市民政局局长范一明说,将进一步完善“一体系、一中心、一平台”的因病致贫精准帮扶体系,全力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构筑起弱有所扶的张家港大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体以健康的姿态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