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致力标准化病人志愿服务 72岁老人装病近7年
2018-11-19 09:23:00  来源:姑苏晚报  
1
听新闻

  在姑苏区沧浪街道胥虹社区,72岁的萧达是一名“标准化病人”志愿者。11月13日一早,萧达就赶去参加第五期SP(标准化病人)培训,为自己的SP志愿服务“充电”。这是萧达自2011年加入SP志愿者队伍后参加的第四次SP培训。7年来,萧达从一个退休老人,成为SP志愿者队伍中的骨干之一。她不断学习、了解、模仿不同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医学生的考核中、在校生的实际教课等志愿服务中尽心尽力,为医学生、医务实习生充当“标准病人”,增加医生的临床经验,为医学事业助力。

  老年大学里认识SP

  决心为医护事业献力

  今年72岁的萧达家住姑苏区沧浪街道胥虹社区。退休之后,萧达致力于市、社区各项志愿工作长达十几年。2011年,萧达在市老年大学上课,因“西医保健”这门课程认识了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惠玲。“李医生向我们介绍了SP,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萧达说,SP通过模拟病人的病情、语言、肢体动作,模仿标准病人的临床表现,充当实习医生或者医学生的医学对象,提高医生的临床经验,为医学事业助力,这让她觉得很有意义。

  “增加临床经验是每个医学生的必经之路,有了SP志愿者的存在,医学生可以在增加临床经验的过程中减少对普通病人的打扰,针对‘标准病人’进行模拟学习,不仅大大增加学习效率,也减少了医患摩擦。”怀着这样的心愿和目的,当时65岁的萧达毅然决然地参与了第二期SP培训,从此走上了SP 志愿者的道路。

  因为志愿行动不断充电

  所学医学知识也能应用

  因为SP志愿者需要模拟标准病人的病情以及日常的行为表现,所以对于萧达来说,全面了解不同病症的临床表现至关重要。为了能全面、标准地模拟出具体情况,萧达除了参加医院组织的培训,还经常自己跑去医院门诊部坐着,观察前来问诊的病人,与他们聊天,了解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个体上的病症表现。

  “我经常去内科门诊坐着,一坐就是半天,有时候不说话只是看看,有时候也要问上两句。”萧达说,不仅观察他们的病情表现,也学学病人的说话语气,形容方式,好在模拟病人时更贴近真实的病人。让医生对问诊技术,医患态度等都有直观的体验,充分还原真实的问诊现场。

  经过培训、自学,萧达掌握了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这些知识也逐渐在生活中发挥了作用。“有一次志愿活动时,虽然天气不冷,但有一个志愿者带着坐垫,非要坐在坐垫上。”萧达说,因为当时天气有点热,但这个志愿者却一直很怕冷,自己就猜测他有甲减(甲状腺减退),让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正如自己所料。“平常很多邻居有什么不舒服也爱来问我,我虽然不能诊断,但根据多年的经验,往往能猜得准。”萧达说。

  扩大SP影响力

  激励身边人参与

  在萧达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SP志愿活动,并加入SP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在文明城市志愿服务亭、文明交通志愿大队、文物保护志愿者等团队中,好多符合招募条件的队员陆续成为了第三、四、五期的SP志愿者。老年义工团的总干事陈素梅,看着萧达经常做SP志愿服务,也逐渐对SP产生了兴趣。“我一直做着各种志愿活动,但SP也是头一次听说。了解不同疾病的临床症状,为医务人员做模拟病人,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还能为医学事业作贡献,很值。”陈素梅说。陈素梅不仅自己参加了第五期的SP培训,还动员了自己身边的志愿者乃至自己的爱人也报名参加SP志愿培训。

  如今,每一期SP志愿者招募的时候,萧达都会告诉身边有意向并符合招募条件的人,并义务替他们带回报名表,告诉他们注意事项、技巧,不断鼓励更多的人加入SP志愿者队伍,为医学事业献力。萧达说:“现代社会患者及家属对诊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稍不留意就会引起医患矛盾,SP志愿行为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对医疗事业有点小小的帮助,也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报记者严松)

标签:老年大学;志愿者;期SP
责编:胡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