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8中国企业500强高峰论坛发布了“2018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来自吴江的恒力集团、盛虹控股、亨通集团、通鼎集团4家企业成功上榜,再次彰显了吴江民营经济的强大实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绘就了吴江鲜明的“经济底色”。目前,吴江民营企业总数已超6万家,注册资本总额突破3100亿元,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在民营企业集中的产业领域,丝绸纺织已达千亿能级,光电缆和装备制造业规模逾500亿元。
“吴江已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吴江区委书记王庆华说,发达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吴江的显著优势,是吴江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初期,吴江城乡涌现了一大批社队企业,率先开启了农村工业化道路,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广泛的“苏南模式”;进入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随着“草根工业”的发展壮大,一批企业家崭露头角;2000年左右,吴江从实际出发,全面实施了乡镇企业改革改制,民营企业破茧而出,成为经济发展的活跃主体。
作为吴江首批民营企业之一,恒力集团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起步,持续引进高端设备,延伸产业链条,把传统纺织业做成了高端新兴产业,最终成为以石化、聚酯新材料、纺织为主业等国际型企业。2017年,集团总营收3079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235位。董事长陈建华认为,恒力之所以有今天,关键就是把精力集中在实体经济领域,心无旁骛搞好一根“丝”。
“吴江有一批像恒力这样的民营企业,专注主业,抓住了几个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在经历了国内外市场竞争洗礼后,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吴江区经信委主任朱云根介绍,吴江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批民营企业因为跨区域、跨行业被淘汰出局,而屹立不倒的,无一不是踏踏实实聚焦实业。
智能制造就是当前吴江民营企业积极抢抓的机遇。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吴江紧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工业,全面撬动民营经济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
走进亨通光电芯棒车间,最显眼的是信号灯闪烁不停的中控台。在这个控制台上,车间每一台设备的生产状态、控制目标、进度、温度等主要控制参数一目了然,最多可达2万个信号,实现了生产管理集中控制。同时,系统还会对生产步骤和突发故障发出提醒和报警。这是亨通耗费数百万打造的我国首座智能化芯棒车间,使得车间自动化水平和生产能效均提升30%,人力减少20%。目前,亨通已经建成9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
这样的智能化场景已在吴江民营企业的车间里次第铺展开来。目前,吴江全区工业机器人密度达80台/万名工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建成79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数量占全省10%。智能工业的先发优势也转化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数据显示,2017年,吴江工业总产值呈现两位数增长,工业增加值率由18%上升至21%,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率达40%,工业企业亩均税收比2016年同期提高20%。
吴江民营企业还抓住机遇纷纷“走出去”,成为全省境外投资的领跑者。目前,已有30家吴江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2个国家设立了38家境外企业或办事机构,中方协议投资金额高达14.28亿美元。
“通过在智能化、走出去、品牌化等环节不断发力,吴江民营经济正朝着高质量方向跑步前进。”区长李铭说,吴江从制度供给出发,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为民营经济新跨越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今年4月,吴江在全省率先启动工业企业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该区开发了“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开展企业发展质量评价,从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占销售比重等方面综合打分,并给予差别化待遇。在这套大数据系统支持下,吴江以市场化机制,把企业“引”进升级通道,加快淘汰低端低效产能,腾出了更多的空间。目前全区已有19219家企业进入系统,累计关闭不达标企业200多家,通过各种方式盘活土地存量达2万多亩,用于发展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吴江还启动实施“创二代薪火工程”,提升民营企业接班人整体素养,确保企业接续发展。同时,探索“一门式”“一窗式”政务服务改革,聚焦项目投资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发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数据显示,吴江目前各级科技领军人才近400人,集中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成为民营经济的新面孔和生力军。本报记者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