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全球最大的超细纤维和记忆纤维供应商之一,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实体企业集团。国内化纤行业最先进的智能化制造车间拥有者之一,这就是盛虹。在自古就享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美誉的丝绸纺织名镇吴江盛泽,盛虹既是当地最耀眼的一张“名片”,也是本地人津津乐道的骄傲。
走进盛虹集团旗下东方盛虹的纺丝车间,但见在两名工人“监管”下,智能化纺丝设备正有序运行:纺丝卷绕机自动运行,一锭锭络筒整齐地摆放在卷绕机上飞速卷丝,卷绕机满卷后自动发出信号,自动络筒机通过轨道提前5分钟到达卷绕机旁,接收丝锭,再通过智能运输车分批装载,送至摇臂机器人处,摇臂机器人将丝锭卸下,摆放在空丝车上,送入下道工序。
工人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这是盛虹承担研制的国内化纤行业首台(套)国产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的一个环节。近几年,盛虹先后获得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和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一直致力于化纤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助推行业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
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说,奋斗是时代潮流,在盛虹,奋斗是企业底色,更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行动。一直以来,盛虹积极发扬敢闯、敢拼、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迎接时代挑战,为中国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6年来,盛虹已经由起初的村办印染厂,发展成为以石化、纺织、能源为主业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集团,年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亿元。2018年,盛虹集团排名“中国企业500强”第156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8位。
常年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3%以上
“三化一体”形成强大聚合效应
2017年,吴江区国资办控股的江苏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向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其合并持有的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100%的股权。重组完成后,公司更名为“江苏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盛虹集团,专业从事民用涤纶纤维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有专家评价说,此次重组大大增强了盛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其化纤业务板块的上市,迈出了跨越式发展新步伐,成为江苏省国有上市公司混改的典范,为国有上市公司探索混改提供值得借鉴的案例。
盛虹先进的纺丝设备正在生产化纤丝
9月4日,中信建投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东方盛虹“炼化-化工-化纤”三化一体发展战略,将产生聚合效应,有力助推未来东方盛虹业绩上扬。“公司常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3%,高于行业均值。立足差别化定位战略,当前具备长丝产能 190 万吨,DTY 占比高达 51%,能够有效对抗行业周期风险。”
研究报告同时预测,东方盛虹2018、2019和2020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46亿元、23.01亿元和26.01亿元,EPS分别为0.51、0.57和0.60元,PE分别为13倍、11倍和10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重组后的盛虹化纤业务板块主打差别化产品,抗周期风险能力强。内部资产整合后,由子公司盛虹纤维承接母公司盛虹科技60万吨/年的化纤资产,主攻产业链中高端的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品。内部整合还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内部协同效应,避免增加额外运输成本。整合完成后,由于三家公司之间运输距离较短,其内部交易的运输成本较低,三家公司之间可以对不同产品的原材料需求情况进行整合,在满足客户认证及同等质量、价格、交期条件下,通过部分原材料的内部优先供应,能够有效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及时性,进一步降低整体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整体盈利能力。此外,化纤差别化战略还将催生丰厚的利润回报。
把“差别化”战略融入企业发展基因
“三不”原则助盛虹走向产业高地
盛虹凭什么一飞冲天?答案非常简单:因为盛虹“不走寻常路”。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纺织领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一度成了很多企业的信条。但盛虹用自己的行动,给这句话加载了崭新的内涵:“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
一个“新”,一个“精”,看似是文字的细微改变,却印证着盛虹清晰的战略定位:让“差别化”战略成为盛虹发展的鲜明标志!
事实上,长期坚持的“差别化”战略已经成为推动盛虹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成为国内印染行业领军企业后,盛虹没有固步自封,沾沾自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纺织产业链上游的化纤行业。虽是初涉全新领域,但盛虹的决策者头脑异常清醒,一开始就制定了“不搞重复建设、不做常规产品、不采用常规生产技术”的“三不”发展原则,立志在超细纤维和记忆纤维方面占领技术高点,不走传统纤维研发之路。
盛虹智能车间正在工作的机器手臂
不走寻常路,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创新勇气。可是,要向产业上游延伸,避开与同行的传统纺织竞争,盛虹要遭遇的不仅是市场壁垒,还有更严峻的技术壁垒。
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超细工业纺纱丝是日本研发的0.3dpf,即1万米丝的重量为0.3克。中国跟它的差距不是一点点。盛虹的做法是斥巨资在欧洲成立研发中心,联合欧洲、国内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顶级专家教授一起攻坚克难,成功攻克了0.15dpf难关,刷新了超细纤维单丝的“世界记录”。用这种超细丝绕地球一圈4万公里只要600克。现在,盛虹超细纤维年产量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产量。
盛虹再一次让全球纺织业界惊艳的是,用全新的技术和工艺试制出PTT记忆纤维,建立了世界第一条专业PTT记忆纤维生产线,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对PTT核心技术的垄断。此后,又分别攻克PTT记忆纤维各个关键环节的技术难关,形成了原料生产、聚合、纺丝与加弹、面料染整技术的产业化一条龙。
今天,在超细纤维和记忆纤维等高端化纤产品领域,盛虹在业内堪称独步,在“差别化”发展之路上高歌猛进。
致力搭建创新创智共享大平台
以“协同创新”造就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
在缪汉根看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体现了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盛虹之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
依靠创新,盛虹在一个充分竞争领域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条年产25万吨全消光熔体直纺生产线,在该领域市场占有率达90%;“冰虹丝”产品和直纺“冰虹丝”产业化项目分别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主导制定国际标准项目《纺织品化学纤维长丝沸水收缩率试验方法》,实现国内化纤企业主导修订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今年8月,由盛虹牵头创建的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已成功入选省级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由盛虹、恒逸、新凤鸣等多家纺织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打造,致力于突破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功能纺织新材料、生物基化学纤维涉及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创新资源,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创新提供了崭新机遇。盛虹人深知,企业绝不能闭门造车搞创新,也不能简单用“拿来主义”搞创新,必须要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机融合,通过协同创新来造就核心竞争力。注重系统化思维,谋划创新体系建设,并通过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努力,盛虹把“创新基因”深深植入了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
目前,盛虹正在致力搭建一个崭新的创新创智共享大平台,意在面向市场,集聚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经营优势和渠道优势。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出售专利、寻找技术;可以咨询专家、申请扶持;也可以互动交流、共享多赢。缪汉根介绍,盛虹将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率,帮助和支持这个创新大平台上的项目、技术和人才,为企业在市场中谋求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更优的效益和价值。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用“绿色生态”擦亮企业发展底色
实现生态化发展,是盛虹一直以来的追求。而今,梦想成真。
2017年,盛虹集团成功通过GRS认证许可,“绿色生产”比肩世界水平。
GRS认证,是“纺织服装全球回收标准”认证的英文缩写,是国际环保管理联盟认证机构(简称CU)制定的针对再生纤维所建立的验证标准。这一验证标准除了规范原料来源外,还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处理、化学品使用等方面做出规范,是全球纺织企业的一道“高门槛”。
绿色安全是盛虹的重要目标和衡量自身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盛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盛虹正从更广的视角、更全面的领域、更关键的环节入手,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回答高质量发展时代命题。
多年前,盛虹便已联手东华大学进行产学研攻关,采用世界先进的膜处理等技术,对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每天印染废水的回用量达1.6万吨。2017年,公司入选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将生产过程中的乙二醇、乙醛等细小分子收集后通入水煤浆导热油炉后焚烧,余热可再利用;原本直接排入污水网管的高温水蒸汽通过冷却器冷却成水再回收利用,每年回收利用冷凝水1.14万吨。
对环保环节的提前布局和高标准解决方案的实施,为盛虹绿色生态发展拧紧了安全阀。
在石化产业园建设生产过程中,盛虹创新油制烯烃、甲醇制烯烃、煤清洁再利用的耦合发展,通过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产业联合的发展模式,做到原料互供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既节能降耗,又提升效益,逐步形成了“环保-运营”的良性互动,打造了国际一流的融生态型、智能型、安全型为一体的石化企业。
勇挑新时代企业家的使命担当
绘就民族产业崛起“盛世长虹”
成为一家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是盛虹孜孜以求的目标。
6月6日,2018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在江阴举行。会上公布了第十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获奖企业家名单,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仅4人获得本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缪汉根不仅是唯一入选的江苏企业家,也是唯一入选的民营企业家。
颁奖仪式上,缪汉根的“获奖感言”朴实而感人。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企业家有一代企业家的使命。“新时代的改革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如何不负这片好春光?唯有把奋斗作为使命,而我们奋斗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财富和规模,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一家有社会担当的企业?盛虹的理解是除了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践行企业创新责任和生态责任外,还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产品、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完善的服务,这才是盛虹追求的担当。
多年来,盛虹集团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慈善活动。从2011年起,每年向吴江慈善总会捐赠500万元。为了推动慈善事业持久化,又成立了“盛虹慈善基金会”。迄今,盛虹集团在慈善捐助、教育办学、精准扶贫等方面累计捐赠超过2亿元,获得了“中华慈善奖”等一大批荣誉称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释放企业正能量的同时,盛虹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节节攀高。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展望未来,缪汉根难掩激动。他表示,盛虹将以跻身资本市场为崭新的开始,紧跟国家战略部署,以研发优势为桨、以创新发展作帆,引领行业坐标风向,用创新创业之笔,为民族产业崛起绘就一道炫丽多彩的“盛世长虹”。张红军 许学建 贺昭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