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在对断生后的白果进行剥壳。□记者朱雪芬摄
□苏报记者朱雪芬实习生陈溪磊
苏城街头的银杏树上挂满果实,勾起了不少老苏州人的馋虫,惦记上了新上市的地产白果。日前,家住姑苏区金阊街道彩香一村二区的张玉珍去家附近的菜场逛了一圈,想买点本地产的白果尝尝鲜,却没见到一个卖白果的摊位,而超市里卖的白果全都来自外地。
地产白果为何“芳踪”难觅?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姑苏区的几家超市、菜场,并走进地产白果产地。
老苏州惦记地产白果美味
市区超市菜场却难觅踪迹
78岁的张玉珍是个老苏州,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到秋分时节,小巷里就会响起叫卖声,“烫手炉来……热白果……要吃白果……就来数……一粒开花……两粒大……香是香来……糯是糯……”刚出炉的白果香味,总是让孩子们口水直流。
眼下,街头的银杏树早已被果实压弯了枝条,也能看到有人在捡拾掉落路边的白果。张玉珍看得有些馋了,特意去菜场寻觅,打算买几斤地产白果回家尝尝鲜。然而,找遍了菜场,却一无所获。
近日,记者在姑苏区的多家超市、菜场走了好几圈,也没能觅到地产白果的踪迹。彩香一村菜场、黄鹂坊桥菜市场、白塔西路的朝阳菜市场,算得上是老牌菜场了,各种时令蔬菜水果干货比较齐全。
但是,记者逛遍了菜场,没见到一个卖白果的摊位。黄鹂坊桥菜市场的摊贩说,莲蓬、白果等利润低,买的人也少,一般不进这种货。这位摊贩建议,如果想买可以去街边找挑着担子叫卖的小贩,或者去超市里看看。
在位于广济南路的一家超市里,记者几番寻找,终于在蔬菜区的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白果的身影。每斤4.19元的价格非常亲民,然而超市货架上标签显示,这些白果并不是苏州本地所产,而是产自浙江衢州。据超市工作人员介绍,超市出售的白果大都产自浙江、山东等地,地产白果出现的概率很低,“基本上不卖东山、西山产的本地白果,因为地产白果产量比外地的少,价格却相对高一些。”
想尝鲜只能去街头碰运气
产量少价格低导致销售难
根据菜场商贩和超市工作人员的建议,记者一路从干将西路兜到景德路,寻找挑担子叫卖白果的小贩。找了半个多小时,好不容易在景德路与中街路路口遇到了一位挑着担子叫卖白果的阿婆。这位姓李的阿婆说,她是东山人,白果是自己家种的,量不多,今年的产量总共一百多公斤,除了自己家吃的和送亲戚朋友,还剩下几十公斤,挑到市区来卖,一斤不过七八块钱,也就赚几百块钱补贴家用而已。
“白果卖不出价格,村里愿意挑担子出来卖的人不多。”李阿婆告诉记者,有的村民嫌麻烦,宁愿以低价卖给外地的收购商,也不愿意自己出来走街串巷叫卖。
超市、菜场里买不到地产白果,去街头寻觅只能靠碰运气。地产白果为何面临销售尴尬?记者特意来到苏州地产白果的主要产地东山,一探究竟。在东山镇槎湾村,果农杨华敏家里堆了几十箱已包装好的白果。“这些都是熟客预订的。”杨华敏说,村里很多人家都和她家一样,除了熟客预订,基本不对外销售白果,一是因为产量不多,二是因为价格不高,并不赚钱。对于她家来说,茶叶、枇杷、杨梅是主打的农产品,而白果、板栗更像是附加品,“卖给熟客,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联络感情。”
在槎湾村的果园里,记者看到,不少银杏树挂满了果实,却无人采摘,任凭果实掉落在地上腐烂。
地产白果能否“杀入”市场?加工销售模式正在尝试改变
如今不受果农待见的地产白果,以前却是价格不菲的送礼佳品。“十几年前,地产白果的价格每斤要十几块钱,可不便宜。”张玉珍至今记得,每到中秋节,一箱白果算得上是高档礼品了。
之所以有这种“落差”,东山镇果品协会副会长宋甫林介绍,近几年,山东、浙江等地大量种植银杏,外地白果不仅产量高,价格也低,冲击了市场,导致地产白果卖不出好价格,因此果农更愿意种植价格相对较高的枇杷和杨梅,“近五年,东西山的银杏树数量减少了40%左右。”
宋甫林认为,白果本身不易储存、剥壳难的特点,也影响了它的销售。“如今的生活工作都是快节奏,白果需要一颗一颗剥壳,比较麻烦,降低了人们的购买欲。”此外,新鲜摘下的白果,存放两三天后,由于水分未完全干,外壳上容易出现斑点,会被误认为是霉变,影响销售。
为了让地产白果走出销售困境,东山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在尝试改变白果的加工和销售模式。“白果采用热胀冷缩的工艺加工后,剥壳断生,再抽氮充氧并采用茶多酚保鲜,以真空包装的方式,打包成盒装礼品销售。”宋甫林介绍,以这种新技术加工包装后,白果在常温下可保存7天,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变质,适合电商销售。宋甫林计划,接下来,剥壳断生的白果将走进超市、卖场,让地产白果重新“杀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