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农家出了38名大学生
中国江苏网2月27日讯 家里出个一两个大学生,并不稀罕,稀罕的是一个农民大家庭却出了38个大学生。相城区黄桥街道张庄村,就有这么一个农家,祖祖辈辈以养鱼为生的农民陈维善,辛勤养育了三子三女,几十年来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就是这个大家庭至今孕育了38个大学生。
八年前,本报曾报道过这个大家庭,当时还是27个大学生,8年来这个家庭又添了11名大学生,其中三个硕士研究生,一个博士生导师。前几天,作为第四代的丁英珵,刚刚通过今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有望成为大家庭里第四位硕士。
丁英珵的母亲是陈维善的女儿,是位大学生,父亲更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祖辈的成就是丁英珵努力的榜样。2015年,作为家庭里的第四代小辈,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凭着自己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一次就考上上海社保局,当上了一名公务员,从事国外人才引进工作。
但是,丁英珵并没有因为捧到了“铁饭碗”,而松懈对自己的要求。她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学习,不断自我充电,她报考了今年的研究生,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师范大学公共关系学研究生,为大家庭又添了位硕士。
在陈家第四代里,还有一对同时考取大学的双胞胎。就在本报报道后不久,陈维善女儿双胞胎外孙,胡烨丰、胡烨成兄弟俩双双跨入大学校门,哥哥胡烨丰2015年从常州工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业于一家央企。弟弟胡烨成同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现在是上海武警总队一名军人。
其实,这个农村大家庭的祖辈少有人读书,陈维善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养鱼土专家,却深知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节衣缩食培养子女。在他看来,农村孩子唯有书包翻身,才有希望跳出农门。1960年,陈维善二儿子陈鹤皋考取了大学,成为黄桥镇上第一个大学生;随后三儿子陈鹤鸣也考取大学,并成长为一名水产专家。从此,这个大家庭养成了热爱读书、积极学习的氛围,先后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真正实现农民书包翻身。在这个大家庭的影响下,张庄村的农家子弟都认定“书包翻身”这个理,村上的大学生特别多。
“读书成为我们张庄村的风气,村里也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人家拼命赚钱要造房子,而我们由村里建房,大家把钱投入对子女的教育,一门心思培养孩子上大学。”村民老金师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