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缉毒警:警匪片里看不到的低调神探
缉毒警察在高速公路出口抓捕毒贩。
毒品样本
苏州警方首次侦破人体藏毒案件,这是从嫌疑人体内取出的毒品。
警方在缉毒行动中缴获的毒品。
中国江苏网2月27日讯 本月,苏州警方接连公布两起毒品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一起公安部督办案件中,一名绰号“红姐”的贩毒嫌疑人通过网上招募人员以人体藏毒方式从缅甸向国内贩卖毒品。在多地警方协作下,红姐”及运输毒品嫌疑人王某等人悉数落网。据悉,这是苏州警方侦破的首起人体藏毒案。“
另一起省督办案件中,吴江区公安局抽调120余名警力,在福建漳州、浙江嘉兴以及苏州主城区、昆山、吴中、吴江等地,抓获黄某、林某、戈某、向某、韩某等涉毒人员20名,当场查获冰毒3公斤。
卧底,跟踪,飙车,枪战,金钱——火爆一时的缉毒警匪大片《湄公河行动》,塑造了缉毒警察“生猛炫酷”的形象。
但现实中的缉毒警察很低调,甚至连家人都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日前,本报记者与苏州缉毒警察面对面,他们的真实经历,是人们在电影中看不到的。
A
防弹衣?
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尖刀
老胡、小赵、小高、阿汤、小尤,与这五个爷们初次见面时,记者根本无法将他们和警察联系在一起——因为职业需要,他们几乎从来不穿制服,同样因为职业需要,他们“长得”根本不像常见的警察,如果他们走在街上,瞬间就会被人群淹没。“缉毒警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老胡说。
小高的左小臂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这是去年夏天的一次行动中留下的。
“那天早上出门上班时我是穿着长袖的。”小高说,到了局里后他得到情报:汽车南站附近的某城中村里出现一个曾被处理两次的涉毒人员,他和三名同事前往抓捕此人。出发前,小高脱下了长袖衬衫,换上了短袖T恤,为的是方便行动。进了城中村后,小高在一间棋牌室里发现这名吸毒人员,他上去拍了拍此人的肩膀,说:“外面有人找你”,此人信以为真跟着小高走出棋牌室。此时,小高和同事们亮明身份,此人转身就要跑,四名警察立即将他摁倒,但他拼死挣扎,一口死死咬住小高的胳膊。“当时没感觉有多疼,但把他制服后,我发现胳膊上一块皮肉拖下来了。”
“一线的缉毒警察,受伤是家常便饭。”老胡告诉记者,毒贩们非常凶残,经常跟缉毒警察玩命,因为他们一旦被抓就可能面临很长的刑期甚至死刑。
老胡讲了几个真实案例——
常熟的缉毒警察去上海抓捕毒贩,毒贩藏身于一间出租屋里,一名警察刚刚推开房门,毒贩就手起刀落,将他的胳膊砍断了9根肌腱;
昆山的两名缉毒警察去抓捕毒贩,情报显示对方只有一个人,但进屋后发现里面有五六个人,毒贩和同伙们将两名警察围住,搏斗中一名警察的一只眼球被毒贩的尖刀戳中,后来这只眼球不得不被摘除;
姑苏区的一名缉毒警察追捕毒贩,眼看就要追上了,毒贩突然转身拔出匕首捅进了警察的胸膛,警察倒在了血泊之中,万幸的是刀刃偏离了心脏大约1厘米……
“电影里的警察在执行任务时总是穿着防弹衣,但实际上这不现实。”老胡告诉记者,防弹衣很容易暴露身份,此外防弹衣很重,穿在身上行动不便,因此,他们常以血肉之躯对抗毒贩的尖刀。
B
枪战?
他们和毒贩拼的是智力,不是火力
几乎每一部警匪片里都会有激烈的枪战场面。“那只是电影,我们在行动中尽量不动枪,这是为了保护群众,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枪响了,行动就不能算作成功。”老胡说。
金融行业有个“T+1”原则,缉毒警察侦办大案时也有个“+1”原则——必须假定对方有枪,在此基础上设计行动方案,尽可能不让毒贩有开枪的机会。
有一次,老胡、小尤和几名同事奉命抓捕一名毒贩。指挥部通知他们,该毒贩可能在某酒店附近活动,但事前警方并没有获取此人的照片,老胡等人只能临场随机应变。
在酒店附近蹲守了一会儿,老胡发现一名男子走出酒店大门在路边等车,直觉告诉他这名男子应该就是抓捕对象,于是,他和小尤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大家心领神会,从各个方向靠近这名男子。
这时,一辆出租车在路边停下,该男子拉开车门坐到了副驾驶位置上。怎么办?要不要动手?电光火石之间,老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绕过车头来到司机身边,敲了敲车窗玻璃,佯称要拼车。此时小尤悄悄地靠了上来,突然拉开车门把这名男子拖了出来,其他几名警察呼啦扑了上来,将他牢牢地控制住。
事实证明,老胡的做法是明智的,因为该男子猝不及防被小尤从车里拖出来时,一把手枪从他身上滑了出来,“哐啷”一声掉在地上,后来经鉴定这是一把具有杀伤力的仿制式手枪,弹夹里有5发子弹。
小尤介绍,近年来在苏州警方的缉毒行动中,从来没有听到过枪声,我们和毒贩拼的是智力,而不是火力。”“
C
飙车?速度背后不仅有激情,更有信念
警匪片的另一大卖点是飙车。阿汤认为,和苏州缉毒警察们相比,警匪片里的飙车场面有点“low”。
阿汤告诉记者,毒贩们经常自己驾车去外地取货,而且他们拿到货后会自己先“嗨”一把,然后趁着“药性”开车返回苏州,处于亢奋状态中的毒贩在路上开得飞快,禁毒警察为了不跟丢,只能被迫和毒贩“飙车”。
阿汤保持着和毒贩“飙车”的速度记录。有一次,他跟踪一个毒贩从虹桥机场到沪宁高速苏州出口,途中最高车速210公里/小时——阿汤开的公务车是普桑,毒贩开的是奥迪。
阿汤说,每次和毒贩飙车之后,他想想也会后怕,“这么快的车速,稍不留神就可能车毁人亡。但在追毒贩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盯住他们,决不能让他们带着毒品进入苏州城。”
小赵说,坐在阿汤的车上追毒贩时,自己心里很矛盾:一方面希望他开慢点,因为被吓得“眼睛都不敢睁”;另一方面又希望他开快点,不要跟丢毒贩。
比飙车更常见的是“蹲车”。小赵告诉记者,他们经常悄悄地守在车里监视毒贩,为了不打草惊蛇,车子必须保持熄火状态,哪怕是夏天也不能开车窗,更不能开空调,有时要在闷罐似的车里蹲上好几个小时,衣服被汗浸透了能拧出水来。
小赵保持着24小时没下车的记录。那天深夜,他驾车守在高速公路出口阻截毒贩,但守了几个小时也没看到毒贩的车子,后来调阅监控录像发现在他达到之前毒贩已经下了高速公路。于是小赵立即开车赶往毒贩家里,发现他并没回家,小赵开着车找遍了该毒贩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地方,一天一夜后终于人赃俱获。
D
金钱?在他们眼里,钞票只是证据
电影里常有一些反派警察,枉顾职业道德收受犯罪分子的贿赂。老胡笑着说,这“又是电影”,至少在苏州的缉毒警察中,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有一次,老胡赴广东办案,毒贩被抓获时,央求老胡“放他一马”,试探性地问“能不能罚款”,“他的言下之意很明显,想用金钱贿赂我。”老胡当场回绝了,毒贩被铐上后还不死心,说“这事只有我和你知道,而且我也不认识你,你能不能考虑一下?”但他看到的,是老胡铁一样的目光。
“哪次办案,不碰到一大堆钱啊?”阿汤告诉记者,很多毒贩手上都有巨额的毒资,有时能看到钞票铺满床的场面,但在缉毒警察眼中,这些钞票只是证据而已。
出生入死的缉毒警察,只是普通公务员,收入并不高,面对大把的钞票,他们为何毫不心动?阿汤说,在警校毕业典礼上,校长告诉他们,要永远记住在警校里学到的两个字“信念”。“身为一名缉毒警察,确实很苦很累,但每次破了案子后,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朝阳升起,感受到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那种感觉很美妙。”
老胡说,他常常想起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当时他刚毕业在派出所工作,那天深夜,他开着警车巡逻,整个城市已经入睡,那一刻,他突然领会到警察职业的荣耀——守护与责任。 资料链接
2016年破获的十大毒品案件
1.
3月21日,姑苏公安分局在阊胥路富达大厦楼下抓获送货的河南上家陈某,当场缴获K粉约3公斤,同时将居住在富达大厦内的主犯宋某抓获,在房内查获K粉约2公斤。
2.
4月1日,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会同张家港市公安局、姑苏公安分局、吴中公安分局成功侦破“2016-138”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缴获毒品冰毒3.1公斤。
3.
5月18日,吴江区公安局、苏州市局禁毒支队会同四川遂宁市公安局成功侦破“2016-313”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缴获毒品冰毒700余克,抓获涉毒人员22人。
4.
5月24日,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会同相城公安分局,成功侦破“2016-317”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抓获涉毒嫌疑人员多名,缴获毒品冰毒4公斤。
5.
6月3日,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会同姑苏公安分局成功破获“2016-372”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缴获毒品冰毒950余克、海洛因80余克,抓获涉毒人员18名。
6.
7月21日,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会同姑苏公安分局成功侦破“2016-610”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共抓获涉毒嫌疑人员50多名,缴获毒品冰毒约2.5公斤、仿“五四”式手枪2支,钢珠枪1支,砍刀1把。
7.
2015年全国百城禁毒会战结束后,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会同园区公安分局发现有一伙四川人涉嫌在苏州市大肆贩卖毒品。2016年5月4日该案被省厅禁毒总队确立为2016-72号省毒品目标案件进行侦查。2016年5月20日,该案被立为2016-426号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最终抓获嫌疑人员57名,缴获毒品冰毒10公斤。
8.
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在G20峰会期间全力投入安保工作,于9月4日16时许会同太仓市公安局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成功破获一起毒品目标案件,抓获涉嫌贩毒人员13人,当场缴获冰毒约20公斤,成功摧毁了一个跨省运输毒品的贩毒网络团伙。
9.
2016年9月24日,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会同常熟市公安局及广东中山警方,成功破获公安部“2016-786”毒品目标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缴获毒品冰毒4.4公斤、毒资15.5万元、钢珠枪1把。
10.
10月3日凌晨,昆山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在苏州市公安局有关部门及武汉、昆明警方协助下,在湖北省武汉市抓获贩卖毒品嫌疑人“红姐”等人及运输毒品嫌疑人王某,当场缴获王某体内藏有的82包麻果(共3700粒,重370克),随后警方陆续缴获人体藏毒毒品约2公斤,成功侦破公安部“2016-537”毒品目标案件。
延伸阅读
远离毒品,
永远不要迈出“第一步”
本报记者 高戬
2016年,苏州警方共侦破涉毒案件717起,查获违法犯罪人员7260人,缴获各类毒品52.3公斤。
“目前,公安机关已掌握的吸毒人员在全苏州大概有2.5万人,根据国际通用计算公式,被发现的吸毒人员和未被发现的吸毒人员之间的比例大概是1:4,也就是说,苏州实际上至少有10万以上的吸毒人员。”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单靠警方的力量是不够的,禁毒需要一场人民战争。”在禁毒的“人民战争”中,社区帮教是重要的一环。日前,记者走进姑苏区葑门街道社区禁毒工作站,听几名曾经的吸毒人员讲述他们的戒毒心路历程。
第一次吸毒就被抓,是一种幸运
已为人母的小李,对多年前的那次同学聚会刻骨铭心。
那一次,她的一个大学同学过生日,吃过饭后去KTV玩,同学又喊了几个她不认识的朋友。玩到兴头上,小李同学的一个朋友拿出了一小包白色粉末,说要让大家“嗨”一下。小李意识到这很可能是毒品,但在同学及其朋友的“盛情相邀”之下,她半推半就地吸了一点。
“嗨”过之后,一帮人还没来得及离开现场,警察就出现了。小李被带
到派出所,警察告诉她,她吸的是“K粉”。
由于小李是初次吸毒,警察对她进行了治安处罚后把她交给社区。葑门禁毒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关心她,经常向她宣传毒品的危害,看到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宣传图片,小李意识到,自己第一次吸毒就被抓,不是“倒霉”,而是幸运,“如果不是第一次就被抓住,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还会不会再吸毒,不知道自己会滑多远。”
女儿,给了他重启人生的勇气
年仅32岁的小刘,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至少老10岁,他体态臃肿,面色灰暗——这是长年累月吸食“冰毒”的后果。
10年前的小刘,有一份相当不错的职业。有一次,他帮了一个朋友的忙,朋友请他吃饭,吃过饭后朋友带他去自己家里“玩”,“玩”的内容就是“溜冰”。
第一次“溜冰”后,小刘感觉精力异常充沛,接连几天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后来,那个朋友又隔三差五喊小刘一起“溜冰”,大约过了一年,小刘已经深陷毒瘾,天天吸毒。“那时候,我的脑子里只有‘冰’,连工作都辞掉了,房子也卖掉了,钱几乎全花在吸毒上了。”
小刘因为吸毒,被警方处理过几次,也曾被强制戒毒,但每一次出来,很快就再次复吸了。为了筹集毒资,小刘甚至走上了贩毒的道路,最终,他被判刑了。
毒品几乎彻底掏空了小刘的身体,在监狱服刑期间,他出现了心脏衰竭、腹水等严重症状,于是被保外就医。回到社区后,小刘成为禁毒社工的重点关注对象,帮他申请了低保和廉租房。
如今,小刘已经彻底离开了“毒圈”,他彻底断绝了和以前那些“朋友们”的联系。促使他这么做的,除了禁毒社工的帮助,还有刚满一岁的女儿,“说实话,有的时候还会想到毒品,但想到毒品时,我就看看女儿,为了她,我必须重启人生。”
曾经的“粉友”有个创业小目标
身高一米八的小张,浑身上下都是鼓鼓的腱子肉,看起来精神抖擞。他的精神状态,实在让记者无法想象他曾是个吸毒者。
1999年,小张去昆山的一个朋友家玩,朋友说让他尝尝“好东西”,这个所谓的“好东西”就是海洛因,“我明知是毒品,但出于好奇,就吸了几口。”后来,小张发现另外两个朋友也在吸海洛因,就和他们一起“白相”,渐渐地,他的毒瘾越来越大,吸食不能满足,就静脉注射海洛因,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体重最低的时候仅60公斤。
因为吸毒,小张先后被抓了3次,在戒毒所里断断续续待了7年。
2015年小张第三次走出戒毒所,他觉得自己必须走出毒圈,于是换了手机号码,和“粉友”们断绝联系,后来,他谈了女朋友,结婚生子。
如今小张的生活积极健康,为了抵抗对毒品的“念头”,他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去俱乐部学泰拳,此外,他还成了个“吃货”。
小张成功地考取了健身教练证,他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开一家自己的健身房。“以前每次吸毒过后,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但那些都是幻想,很快就会破灭。而我现在的目标是真切的,我要努力去实现它。”小张说。
禁毒工作站站长老杨说,吸毒者基本上都是被“朋友”拖下水的,“所以,交友一定要谨慎,千万要远离毒品,永远不要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