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我与五峰山大跨的故事④】“我给老塔换了3次线”
2018-07-12 15:5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讲述人:王金柱

  我叫王金柱,因为我一生参与过很多长江大跨越的建设,所以同事们都喜欢称我为“大塔王”。1976年,我刚从知青队伍里被挑选出来,就进入了江苏省送变电工作,还被分配到了高空组,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需要经常在高空作业的班组。那会儿年轻力壮,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进入送变电后,我只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就被师傅们带去了220千伏燕子矶跨江线路工程现场,在那里,我克服了心里最初对于高空作业危险的恐惧,开始了我与长江大跨的结缘之路。

  说起五峰山大跨,那里先后有3座输电塔,一座是110千伏镇扬线,那是一座木塔;一座是这次要被拆除的220千伏谏泰线,那是一座烟囱塔;还有一座是在原木塔位置处新建的500千伏徐沪线,这是一座铁塔。关于烟囱塔,我曾经参与了它的3次大换线。

  经历过1975年那次超负荷运行导致的断线事故后,1978年,我们认识到了长期靠钢丝绳来输电,绝对不是长久之计,那会条件也比建塔时稍微好了些,因此我们决定对这条线路进行更换,让铝芯钢绞线上马。当时,电力工人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好女不嫁电力郎,一年四季守空房,一年到头回一次,带回一堆破衣裳。”说法虽然戏谑,但却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换线期间,我们就住在半山腰搭的临时工棚里,江边潮湿闷热,蛇虫叮咬、高温晒伤对我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上山、爬塔、抽线放线,那时连牵张机这些设备都没有,基本全靠人工,我们每天身上都糊得跟泥猴一样。早晨带上一袋干粮一瓶水,只要上塔,一呆就是一天,午餐也就在塔上解决了。由于工作强度大,我和工友们每天还能额外领到5毛钱的营养费,收工后,我们会下山“奢侈”地炒上两个菜,那就是大家对自己辛苦一天最好的犒劳。

  1984年,我们对塔头顶架部分进行了重新加固,同时又增加了两相导线,把原先的单回路改成双回路,同时还在塔头位置加装了避雷器。以前,输电线路放线工作都是人拉肩扛,八、九十人拉一根线,不光人累、进度慢,而且对地面植被的破坏也很大。我那会就琢磨,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既省力又快捷?后来我提出了用拖拉机铰磨与钢丝绳牵引导线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做到一举三得。这项看似简单的“创新”,在当时却开创了江苏输电线路施工用机械牵引导线的先河,而且很快就被全国同行借鉴推广,沿用至今。

  到了2000年,我们又更换了耐张塔的金具、瓷瓶和阻尼线。金具还好,耐张瓷瓶更换是很困难的,我们没有专业的卡具,还要自己现做卡具来更换。在大跨越做这些工作,危险性系数其实特别大,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那都是大问题。12吨的导线万一滑落掉进长江,或者把塔头拉掉,那都可能酿成惊天动地的大事故。而我们当时,每个人都极其严谨,不敢有一个打盹的空隙,7天的工时,4天就顺利完成了。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那个年代,我们缺过技术、缺过材料、缺过设备,但是从来没有缺过电力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标签:供电
责编:戚阜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