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到四川绵竹的南京大道,有2148公里的距离,将两处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都有南京两个字,实际上,南京大道就是2008年地震后由南京援建的。
作为绵竹的对口援建省,江苏元素在绵竹几乎无处不在,我们走过的常州路、金山路就是由常州和镇江对口援建的。当然,最受当地人热捧的是位于绵竹市景观大道的体育中心,这是江苏省单体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标志性援建工程。体育中心造型新颖,规模恢弘,文化气息浓郁,体育设施齐全,不仅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更是市民休闲健身最好的去处。
用爱铸就标志性援建工程
朱世成,一位老体育人,今年61岁,刚从体育系统退休,当年曾担任绵竹市文化体育局体育股股长,与当时江苏援建者接触最多,每当说起当年的情景,激动之情仍溢于言表。
绵竹市体育中心是江苏省单体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标志性援建工程,由苏州市承建。朱世成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有一座没有看台的体育场,2008年5月12日地震当天,正举办成、绵、德三市“市长杯”网球比赛,地震以后,这里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作为援建市,苏州派来了三个施工单位,苏州一建、二建和五建,分别负责体育馆、体育场和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
“他们都住在简易的木板房里,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还很难洗上一把热水澡。”朱世成还给记者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来自苏州二建的王长寿,当年30多岁, 在绵阳工作时,爱人正好生孩子,为了不耽误工期,硬是咬着牙没有回去。这样的例子,在这支300多人的队伍里还有很多。
朱世成形象地说,在援建队伍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就是“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那时候,白天施工,晚上集中开会、检查工地已司空见惯,援建人员戏称为“夜总会”。
“苏州的建设者们对于绵竹怀有一种默默奉献,并不那么张扬的情感,但每一个绵竹人都感受到这种爱的浓烈。”绵竹市体育中心主任吉祥说。
正是怀着对地震灾区人民的大爱,苏州的建设者们用了短短9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这比原计划三年建成提前了两年多的时间。
已成绵竹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绵竹市体育中心主任吉祥是这样向记者描述这座在德阳乃至四川省都是一流的体育设施工程的:一个10000座规模的体育场,一个3000座规模的体育馆,一个内含乒乓球、体操、健身、瑜伽、拳击等场馆和门球、篮球、网球等室外配套设施的3000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一个标准露天游泳池,八片网球场、篮球场、门球场等设施,是一个集体育比赛、社会活动、健身娱乐、文艺演出、商贸活动、业余训练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体育公园。
为我们开车的司机老车是当地人,他说,在绵竹几乎所有的人都为有这样一座建筑而骄傲,这不仅仅因为建筑本身的雄伟,实际上,绵竹人都喜欢来这里健身,这里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这里的大部分体育设施都免费开放,如训练场、室外网球场、室外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场、室外门球场、室外健身路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即使是需要收费的,如室外游泳池、健身馆等,也采用了低收费模式,游泳6元一次,健身388元一年。体育中心年接待锻炼人次20万以上。
正如绵竹市体育中心副主任吴洪所说的那样,这座由苏州工业园区设计院设计的建筑,已经成为绵竹市灾后重建标志性公共服务设施。
交汇点记者 杜立明 发自绵竹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