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清溪绕屋行,粉艳桃花、雪白梨花竞相绽放。柔和的晨光中,四川省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显得分外恬静美好。如果不是进入村中,看到“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些书写于10年前的标语,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美丽的小村曾经遭受过特大地震的重创。如今,抗震标语白纸黑字清晰地印刻在村民们的心间,更是化作大家感恩奋进、治蜀兴川的永恒精神力量,鼓舞着大家昂首行进在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大道上。
日前,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省文联主办、四川省摄协承办的“感恩奋进治蜀兴川”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0周年主题摄影采风活动走进曾经的地震灾区。从曾是极重灾区又是余震集中区的青川到“年画之乡”绵竹市遵道镇,从地震遗址保留完整的北川老县城到汶川县映秀镇的“重建第一村”,从汉旺镇永远静止的“两点二十八分”钟楼到烟雨迷蒙中民族特色浓郁的水磨羌城,李杰、贾跃红、陈宁、袁蓉荪等著名摄影家和人民网、光明网、中新社及本报等十余家中央媒体摄影记者在包括青川、北川、汶川、绵竹、都江堰等在内的川西北多个县市一路观察、一路记录,从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到民生改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再到基础教育、基层法治、民族团结,听来自基层百姓的感恩故事,看灾后恢复重建的奋进变化,共同见证和记录10年来地震灾区的跨越式发展。
十年努力奋进 灾区巨变展新颜
北川,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一座易地重建的县城。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宏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艺术家和新闻媒体一行来到北川老县城,与全国多地前来北川的群众共同祭奠和缅怀遇难同胞。走在老县城布满裂隙的街头,满眼倒塌的建筑、堆积如山的巨大石块依然撞击着大家的内心,显现着这里曾经遭受的那场灾难。北川中学被滚落巨石掩埋的校址前整齐地放着人们缅怀遇难学生的黄色菊花。大家心情凝重,唯有默默地按下相机快门。
当艺术家和新闻媒体一行来到新北川县城时,又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漫步于文化意蕴与民族特色完美融合的新北川,只见基础建设布局合理、公共服务设施齐备,禹王桥、巴拿恰(羌语:集市)商业步行街、抗震纪念园等特色建筑点缀其中,以尔玛、禹龙、新川、永昌小区为代表的主要居住功能区,以北川—山东工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功能区,以县四套班子集中办公区为代表的行政中心,以图书馆、文化馆为代表的文化中心,以影剧院、川剧团为代表的艺术中心,与设施环上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城市基本功能,构建起一座富有羌族文化特色的现代新城。
曾经的地震震中,如今的小镇映秀,也是旧貌绽新颜。除倒塌的漩口中学、百花大桥等少数遗址保留外,涅槃重生的映秀镇经过科学论证和规划,由广东东莞对口援助重建,仅抗震技术就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十三项之多,现在的映秀建筑能扛得住8级大地震。同时,何镜堂、吴良镛、贝聿铭、保罗安德鲁等建筑大师的作品都涵纳其中,重建之后的映秀镇俨然一个展示抗震建筑的博物馆。
走在游人如织的映秀镇中,摄影家袁蓉荪分外感慨。他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进入到灾区拍摄,走遍了所有重灾区。他表示,要通过这次采访的成果,把灾区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给全社会。
常怀感恩之心 生活美好有盼头
今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期间,专程来到十年来他一直牵挂的映秀镇。一进入映秀镇博爱新村饭店,艺术家和新闻媒体一行就看到了悬挂在高处的巨幅照片,照片中习近平总书记面带笑容地和饭店老板杨云刚一家交流。
杨云刚热情地邀请大家坐下,绘声绘色地摆起了那天的不寻常经历:“当时是上午10点左右,村里说有领导要来,没想到竟然是习近平总书记!他亲切地询问我生意好不好,一年能挣多少钱,临走前还祝我生意兴隆,嘱咐我好好干。”杨云刚还兴奋地说,在自己的主动邀请下,习近平总书记愉快地参与了炸酥肉、磨豆花等食品制作,习近平总书记一边体验一边同自己和家人交流,“我们一家人感到特别幸福”。
地震前,杨云刚在驾校当教练,妻子在映秀小学帮厨。震后恢复重建以来,杨云刚发现来映秀的游客逐渐增加,餐饮服务供不应求。于是,在政府免税、贴息贷款等有关政策扶持下,他开了现在这家饭店,取名:博爱新村。“美好生活要靠勤劳双手来创造。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让我们信心更足。”杨云刚说,目前店里生意非常好,下一步要将楼上改装出来,装修成包间,继续扩大经营。
在绵竹市玄郎村开“玄郎人家”饭店的刘小蓉,地震发生时在小学当教师的丈夫遇难了。地震后,她和儿子从山里搬到了玄郎村开起了饭店,每天用劳动来转移自己悲伤的情绪。刘小蓉说,现在好多了,生活要继续。“党和政府那么关心我们,很多热心人士那么帮助我们,我们一定要把生活过好”,说到儿子在成都上大学,自己将要组建新的家庭时,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著名摄影家李杰表示,相较于灾区整体面貌的影像呈现,自己更关注灾区的每一个人10年来的精神变化,将通过镜头、通过个体、通过局部来思考和揭示这一变化。
积极转型升级 跨越发展绘美景
在青川县孔溪乡腊烛台,孔溪茶园梯田般层层叠叠的茶树翠色欲滴,让到来的艺术家和新闻媒体一行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茶园专合社负责人李成介绍说,他在地震前只有60亩茶园,年产茶1到2千斤,每年收入2到3万元。地震过后,抓住浙江金华援建孔溪乡的机遇,发展到今年已经拓展种植两万多亩,年产茶50多万斤,年产值超过2200万元,并出口到海外市场。“以前,我骑着三轮车经营茶摊,现在家里有了三辆小汽车,还住上了商品房。”李成回忆起近10年的变化,不无感叹地说,“是党和国家的关怀,是浙江对青川的无私帮扶,改造了我的观念、开拓了我的视野,把我从茶摊小贩变成了茶商。”
除了茶产业,青川的生态农产品蜂蜜、食用菌等一个个产业项目正助推青川发展振兴。“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近年来,随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龙湖、幸福岛现代农业园区等生态旅游体系的健全,青川的“绿水青山”正在变现为货真价实的“金山银山”。
事实上,不止青川,其他灾区也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积极转变思维观念,因地制宜、找寻适合当地的发展之路。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汶川县,地震前是传统农业、工业重镇,旅游基础薄弱、产业品种单一。“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汶川依托感恩文化和多元化藏、羌民族风情,深入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一乡一特、一镇一景、一村一品’的旅游发展格局。”汶川县援建人员之一、都江堰市摄协副主席司京陵介绍说。如今由震中映秀、水磨古镇、三江生态旅游区组成的纪念性和文化主题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每年可接待游客数量甚至达百万人次。
弘扬志愿精神 接力传递报社会
“买新车就来北川何氏,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优惠多多,礼品多多。老板不在,价格你说了算!”26岁的小伙子何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风趣地兜售着自家商品。3月21日下午,当艺术家和新闻媒体一行站在北川县安昌镇三茂车行前,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自信、乐观、阳光的青年曾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经历过生死考验。
在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北川中学,当时正读高一的何江虽幸免于难,却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锁骨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在心理上蒙受巨大创伤,“在灾难面前,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如果没有志愿者对我的帮助,可能我就此沉沦了。”多年前一谈到地震“心情就特别沉重”的何江,如今不仅自己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走出心理阴霾,而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回报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相信小爱必成大江!”
地震发生后,幸存下来的何江一家三口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帮助。于是何江和父亲何三茂决定,发挥自家当下做汽贸生意的优势,每卖出一辆车,就固定拿出部分利润做公益。多年来父子俩参与大中小型公益活动240余场。“力量可能有大有小,但是公益事业一定要做!”面对艺术家和新闻媒体的采访,何江的真诚善良溢于言表。
地震时,爱心在迸发;地震后,爱心在传递。当年23岁的绵竹遵道棚花村女孩钟思琪现在已经结婚,可爱的女儿正在上小学。钟思琪对前来看望她的艺术家和新闻媒体一行说,地震发生时,失去了最疼爱自己的奶奶。那段时间非常悲伤,就从废墟中刨出了绣棚和丝线绣年画表达对奶奶的思念,“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自己也带领组织村里其他女性一起学刺绣,就是要把爱心传递下去。”钟思琪说。
依托文化资源 持续发展有动力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来到年画村,家家户户外墙上的年画装饰随处可见,艺术家和新闻媒体一行感受了一种文化坚韧的力量。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本报采访组曾在年画村采访了绵竹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兴才。如今老人已经故去,但是他所钟爱一生的年画艺术一直在绵延传承。“余震发生就跑出去,房子不‘摇’了再跑回来继续作画。”对于同在年画村的南派年画第九代传承人陈刚来说,在地震中随其祖父陈兴才作画的经历刻骨铭心。
绵竹南派年画的传承人陈云禄、陈刚父子,经营的年画公司有30余名画工,在绵竹城乡远近闻名。据陈刚介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火爆的年画市场让陈氏年画企业找到新的希望。现在每月订单都有2000到3000张,画工每月工资上千元,大家都觉得有奔头。他们制作的绵竹年画已成了品牌,很多国际买家慕名而来,还开通了互联网销售。现在的年画村,年画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千余人,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等百余种年画品种,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发展成集绵竹年画商品生产加工、技艺传习体验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
“经过10年重建,灾区已进入‘新常态’,需要有文化载体来支撑。”汶川县水磨镇水磨社区党支部书记姚正春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敏锐地发现表面上的旅游业不足以支撑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经济收入提高了,文化的重要性就越发彰显。没有文化,发展就没有后劲和灵魂。”姚正春说,水磨古镇的河对面就是震后新迁来的阿坝师范学院,而随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的相继建成,当地群众文化活动正在与日俱增。
四川省摄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贾跃红表示,“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1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有力支援下,坚强的四川人民经过10年埋头苦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四川将在此次主题采风的基础上,广泛向社会征集作品,于5月12日前后举办展览,展现灾区人民奋力拼搏、砥砺奋进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创新创造精神。”
《中国艺术报》作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