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雨阳 顾星欣
“您别急,我们马上到……”8月9日晚上6点多,连轴转了12个小时,刚结束一天接送任务的南京司机庄小平接到求援电话。他安抚好对方情绪,顾不上交班休息,迅速抓起另一个手机调度车辆:“这个病人在禄口社区医院等着,哪位同事在附近,尽快去接一下吧!”
7月21日起全域封控,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仿佛一夜之间按下暂停键。网约车和出租车纷纷“停摆”,一些因种种原因而必需的出行怎么办?7月29日,100多名庄小平这样的T3出行司机,积极响应公司发布的志愿者征集令,不到两天就组成了一支40人的特别车队,由该地区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统一调度,全力保障封控区转运、接送用车需求。
7月30日下午4点,40名司机配备好防疫物资,“全副武装”,刚进入禄口地区就接到了任务。他们经过安检和消杀,在交警的带领下,将67名滞留禄口的外地司机陆续转送到安置点。随后,他们下沉到社区,为当地居家防疫的居民提供出行服务。很多司机是第一次来到禄口,经验老到的他们也用了两三天才摸清当地的道路情况。
庄小平说,来到封控区域,才真切地感受到疫情对生活的影响:城镇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便捷,辖区内有30多个社区,居民们平时微不足道的日常需求,此刻都得靠一趟趟“点对点”服务来满足。服务对象中,有需要及时入院隔离治疗的风险人群,有无法外出的急诊病人、待检孕妇,还有家中药物、生活用品用完无处购买的居民……他记得,初期有位行动不便的五保户老人慢性病发作,腰酸背痛,“我们的同事立即把老人从社区送到医院,并陪同完成了治疗。看到了群众的困难,更想为他们多做点事,现在我们在每个封控社区都有一辆保障车,24小时待命。”庄小平说。
接送居民看似简单,然而因为疫情的影响,居民住址不固定,需要送到的地点不固定,一趟接送花费的时间也不固定,唯一确定的是转运任务24小时随时都有,每辆车每天至少要接送20至30位出行居民,最多的时候高达60位。种种事宜都需要协调,“这些天接打电话都头晕,有点反应不过来。”志愿者司机刘飞说。
比完成接送任务更辛苦的,是连续10多个小时穿着防护服。“车队出发来禄口的时候,我们就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新鲜,没想到长时间穿着比想象中闷热得多。”刘飞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夏日炎炎,户外都是30多摄氏度的高温。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转运车辆必须开窗通风,不能开空调,而密封性极好的防护服根本透不进一丝风,只穿一会儿汗水就止不住地流。每次接送之后,还要露天对车体内外进行严格消毒,很多人第一天身上就起了痱子。
越是困难,越是要坚持。在这样一个充满能量和干劲的团队中,车队长庄小平总是被同事们的抗疫信念和热情热心深深感动。“车队配备的都是电动汽车,一天下来到了交接班的时候,人人顾不上去休息、上厕所,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车充上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同事们把接送工作叫作“完成任务”,把病患叫作“我的病人”,这让身为退伍军人的庄小平不止一次想起了以前和战友一起奋斗的岁月。
热心的当地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也用不同的方式向这些可爱的志愿者司机们致敬、致谢。有些司机来得匆忙,随身物品带得不够,到达住宿地时却发现,社区工作人员早已贴心地在他们的床铺边摆放好了脸盆、毛巾等全新的生活用品;去指定开业的商店购买一些花露水、痱子粉,店主执意不肯收钱,好在有收款二维码,能够扫了就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夏天高温,有车爆胎了,到指定的汽修店修车,店主“吵”着给他们免单;虽然在车上不能交谈,但乘客下车后,常常会鞠个躬,郑重地说上一句“谢谢你,辛苦了”……
除首批奋战在江宁各社区的40名司机外,T3出行还有一支30多人的特别行动车队灵活协助配送、转运物资。巾帼不让须眉,冯康利是特别行动车队第二分队的队长。在进入禄口街道后,她就像一个蓄满能量的陀螺,难活累活什么都干:照顾队内志愿者的饮食起居、发放消毒物资、和指挥部协调解决转运核酸样本过程中的问题……手机记事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工作事项。“我们的驾驶员太辛苦了,我总提醒他们,没有任务的时候在车上靠一靠,养足精神。”虽然嘱咐别人好好休息,但冯康利自己却忙到几乎每天睡不足5个小时。“人手比较少,我能做就多做一些,早日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