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80后记者猝然离世引发追思如潮:"薇颜浅笑",定格在未完成报道前
2021-03-08 07:4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 本报记者 徐超 陈明

2月23日凌晨,南通海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薇突发疾病,猝然离世,年仅34岁。消息传开,无数人扼腕叹息,追思如潮。吴薇的生前好友、同事及上百名群众闻讯赶来,送别这位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的阳光女孩。他们关于吴薇的点滴回忆,如同拼图一般,拼出这名80后记者的日常。

说好“早点睡”却再没醒来

最早发现吴薇离世的,是她的母亲李其凤。“吴薇是个傻姑娘,下班回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写稿,常常写到深夜。”李其凤告诉记者,2月22日将近12点,看到女儿房间还亮着灯,就过去提醒“小薇啊,早点睡”。吴薇答了一声“妈妈,晓得了”。没想到,那竟是吴薇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第二天,很少睡懒觉的吴薇迟迟未起。李其凤发现吴薇躺在床上,没了呼吸。床头柜上,笔记本电脑还开着,一篇题为《海安以“三牛精神”奋蹄疾驰新征程》的报道还没有写完。

“那篇报道是她自选的策划。”提起稿件,吴薇生前同事梅丛婧湿了眼眶,“正月初八,南通召开机关作风建设大会,海安获评2020年度综合考核县(市、区)第一等次。我们一起听会,吴薇特别激动,当时就说要以这个为由头,写一篇‘开门红’稿子。其实初稿她很快就写好了,但是感觉不满意,想再‘磨一磨’。”

在表姐杨菁蓉看来,吴薇对记者工作爱到骨子里,这让家人感动,更让家人心疼。春节前,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就看到吴薇独自一人坐在太阳底下发呆。喊她一声,她说:“我太累了,让我歇会儿。”可是饭一吃完,她就匆匆走了,说还有两篇稿子要赶。春节假期聚餐,吴薇又早早打招呼说不去,还要采访。“春节假期《海安日报》不出报,即便这样,小薇也不愿错过积累素材的机会。她对花粉过敏,吹了风,常常满脸红肿,但依然每天劲头十足地采访。”杨菁蓉说,这些年,她给吴薇介绍的小伙子就有五六个,几乎都因为没时间约会“吹了”。

“记者,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活状态、一份社会责任。”2018年记者节,入职刚满5年的吴薇在个人微信公众号“薇颜浅笑”中,写下她对这份职业的感受,“风里雨里节日里,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没有四季,只有两季,发现美好,鞭挞不公,书写真相,你关注就是旺季,你略过就是淡季”。

永远不会对新闻说“不”

惊闻吴薇去世,海安一家市级机关负责人急切地向知情人询问:“吴薇,是不是就那个总是坐在汽车最后一排、不停用笔记录的女孩?”

一根马尾辫、一身休闲服、一双运动鞋,还有一脸明媚的笑容,是吴薇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她不穿高跟鞋,不是不爱美,而是随时准备奔赴新闻现场。”同为女性新闻工作者,海安市融媒体中心主任周颖亚更能理解吴薇。

2020年8月24日下午,正在采访的吴薇接到通知,要求5点集中出发,赴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采访支教的海安教师。她来不及收拾行李,就立即打电话回家,请家人帮她把行李箱送到出发地点。在宁蒗一周,吴薇马不停蹄,采访整理26位海安支教教师的事迹材料,发表《“宁海之约”点燃彝族学生希望的火把》《山海结缘共谱扶贫曲 桃李芬芳同筑小康路》等一批感人的报道。稿子见报,她却在朋友圈感慨:“只恨自己文笔太差,没法把最美好、最感人的故事都记录下来。”

“无论多紧急、多艰难的任务交给吴薇,她都不会说‘不’,她是一个永远不会拒绝新闻的记者。”部门副主任张海伦回忆,有一年,需要增派一名记者参加南通市人代会采访,吴薇并不负责人大条线的报道,但她主动请缨,得到允许后,特别高兴,像个实现了愿望的孩子。

同事们都知道,不论是找线索还是找素材,吴薇的手机和电脑,就像一个用之不竭的“百宝箱”。海安市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陈琳向吴薇要过一次海安的发展数据,无意中发现“百宝箱”的秘密。“她很快拿给我一张表,里面分门别类是海安的各项数据,都是她自己整理的。”陈琳感慨,吴薇哪有什么“百宝箱”,她只是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做积累!

努力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在海安市融媒体中心,吴薇“题材永远最多、出稿永远最快、质量永远最高”。她每年在《海安日报》发稿超过500篇,平均每个工作日见报稿件2篇以上,每年在学习强国平台以及《新华日报》《南通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发表作品100多篇,多次获评江苏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苏省县市融媒体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温暖女孩心里总是装着别人

“恩人呐……”2月23日中午,一名农村妇女匆匆赶到吴薇家中,跪倒在灵堂前,放声大哭。妇女名叫胡永香,家住海安市曲塘镇刘圩村23组。“这个姑娘,好哇……”胡永香一边抹泪,一边告诉记者, 2013年,她的丈夫和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同时罹患白血病,吴薇找到这个处于绝境中的家庭。采访后,悄悄留下100元钱。

很快,一篇题为《“生命缺口”期待爱心填补》的新闻在《海安日报》发表。“在社会的帮助下,我们凑齐50万元,给儿子做了骨髓移植手术。”那张泛黄的报纸,胡永香珍藏至今,“稿子发了,吴薇还惦记着我们。她加了我儿子微信,在他最悲观的时候,不停给他鼓励。几个月后,她又带着两名爱心人士来到我家,捐了2000元。”

吴薇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有一次跟随党政代表团外出考察,她在颠簸的大巴车上争分夺秒地写稿,同行的摄像记者不解,问为什么不等到了酒店再写。吴薇说:“编辑部还在等稿子,我早点写完,同事就能早点下班。”在单位,她记得很多同事的生日。虽然收入不高,发了稿费总会请大家“搓一顿”。

“春节后上班,我们一起吃过一顿饭。”同事陈俐君回忆,吴薇兴奋地说了很多今年的目标,有工作策划、结婚计划。她希望在结婚前,帮住在老小区的父母换一套电梯房。同事柳卿也曾问吴薇:“怎么总是你出差啊?”吴薇笑着回答:“也许等我结婚了,有了孩子,就不出差了。”

薇颜浅笑,戛然而止。记者吴薇牵挂的人,也牵挂着她。惊悉噩耗,海安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等数十家部门单位派代表上门慰问,她采访过的许多群众自发前往吊唁。

出殡那天,人们手持白菊排成长队,拉起横幅,送别这位温暖而又坚强的姑娘。“愿你在另一个世界,仍能追逐深爱的新闻理想。”“好记者吴薇,一路走好!”

标签:记者;海安;陈明
责编:陈康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