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炎炎夏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承受着高温“烤”验,坚守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默默为城市做贡献。阳光很烈,他们最美。新江苏记者走上街头,和他们一起劳动在烈日下。
王张建在工作
“呲呲……呲呲……”王张建手中有团“火”:焊条在1500℃的高温下熔化,一朵朵火花在焊枪口绽放,随即粗壮的钢筋被焊接在一起。8月14日,35℃的南京五桥建设工地东侧引桥下,电焊工人王张建正逐一修正排水管道的固定三脚架,他右臂夹住电焊机,左手扶稳,对准了焊接点,一个个火星从近30米的空中飘落,一同落下的,还有他大滴大滴的汗珠。
手背上的伤疤,是电焊留下的特殊记号
夏天干活要趁早。王张建和工友们早上六点半就开始工作,那是一天里最凉快的时刻,阳光还弱,江面会吹来阵阵清风。为避开最热时段,他们11点就提前下工。临近十一点,王张建衣服已经湿掉大半。“上来吧!”桥面的工友一声吆喝,王张建关掉电焊机,收拾好工具,顺着竖梯爬了上来。
王张建工作的临时工作台
回到住处,他换下两公斤重的工作服,拿到太阳底下暴晒。“这样就不用洗了,下午还能穿。”
下午两点半,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五桥上一股接一股的热浪吹过。尽管温度才35℃,但体感温度已经高达39℃。王张建收拾好“装备”,爬上操作台,继续开始工作。
他右手夹着电焊机,摁动开关键,电焊机就“突突突”地工作起来。“现在用的平焊,难度不大,还有一种是仰焊,是最难的。”他用的是506碳钢焊条,熔点在1510-1540℃,焊接后需要1-2分钟的时间冷却,在这短短时间内,电焊机的温度会一直居高不下,这意味着,王张建上半身一直笼罩在40℃的高温里。
不一会儿,安全帽的带子就被浸透了,汗水滑到眼睛里,他用湿毛巾擦了擦。每天上工前,他都会用凉水涤一条毛巾挂在脖子里。毛巾很快吸满了汗,他脱下手套拧它,记者注意到他手背上有一块褐色疤痕,还有3、4处稍小的疤。那是电焊火星灼伤的疤,他不好意思地笑笑:“都是以前的,习惯了就好。”
王张建在南京五桥上
一般情况下,电焊工人操作时必须穿上电焊服、戴着防护罩和厚绝缘手套,但王张建有时粗心会忘戴手套,他的衣袖上也被火花“炸”得满是小洞小孔。
王张建的衣袖上有许多小洞小孔
那些去过的城市,留下他打拼的足迹
王张建是陕西渭南人,2000年就开始接触电焊,那一年,他18岁。在老家陕西铜川一家汽车修理店,他跟着一位修车师傅学会了这手吃饭的本事。两年前,他跟随南京五桥A2标项目组来到南京。目前,五桥主桥已建好,正在进行加装输水管道等收尾工作,将在11月底完工。
5年前,王张建跟着家乡的工友们组了“队”,此后十几个人就跟着各个项目组大江南北地跑。“我去过内蒙古包头、安徽马鞍山、湖北宜昌,好些地方。”王张建说,他做过太阳光伏板电焊、大厦的玻璃挂架电焊。每一个城市,都留下了他打拼的足迹。
在渭南老家,王张建妻子在一家饭店上班,儿子已经读初一。妻子把家里收拾得很好,他只在过年才回去。在外面漂泊难免想念家人,王张建每隔半个月会跟家人视频一次,妻子总会叮嘱他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想念,也只能在心里想。我们在外做活,最重要的是把活做好,不管到哪儿,不能出错,再苦再累,不能影响到项目质量。”他说。
为了防暑,工友们会泡一大杯姜茶或者白菊茶来喝,但王张建不喜欢带,只喝矿泉水。“天太热的时候我们就晚点上工,还备了防暑的藿香正气水。”
临时工作台上有几盒藿香正气水
下午6点半,王张建跟工友一起收拾好“家伙什”回去吃饭、休息。工友都是陕西人,吃不惯大米饭,最喜欢吃面条,他们的厨师是一位工友的妻子,地道的陕西人,做得一手好面食。王张建最想吃“麦子泡”,那是故乡陕西澄城县特有的小吃,碗里满是红油辣子,放上豆腐、粉丝,热气腾腾,吃的人满头大汗。
记者 苑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