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花园边”变“皮草城” 小村的基因始终没变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8-02-25 07:14:00
今年除夕,到老公家过年。如今,花园边村早已拆迁,村中心所在地是著名的禄口皮草城,爷爷奶奶已经故去,我们的孩子满地欢跑。皮毛是门手艺,做得好的就传给自己的孩子,常常一家从父亲母亲到儿子女儿媳妇女婿,都是常年在浙江、上海的皮毛工厂打工。婆婆和她的姐妹们,早早开始灌香肠、腌咸肉,架起油锅,大肉、熏鱼、肉圆、豆腐圆子,每一家都是自己独特的口味,也是在外打工的孩子们最惦记的口味。虽然花园边村已经成了记忆中的名字,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可以在村口的池塘里捞鱼,不能每个秋天品尝屋口柿子树上的美味,但,我们的家人却可以每一天都和过年一样,相聚在一起。

  今年除夕,到老公家过年。

  10多年前,第一次去江宁禄口,奶奶站在屋口迎我们,老公是她最爱的大孙子,笑眼弯弯里,全是牵挂。那时,这个叫花园边的小村子,还有清澈的水塘、红红的柿子树,一到秋天,我们南京小家的地板上,就会整齐地排着奶奶送上来的大柿子。

  如今,花园边村早已拆迁,村中心所在地是著名的禄口皮草城,爷爷奶奶已经故去,我们的孩子满地欢跑。

  “出外求财财到手,居家创业业兴隆。”年三十,皮草城大多数商铺结束一年的忙碌,门口的对联,是对来年的期盼。

  从花园边村到皮草城,小村的模样早已翻天复地,但,它的基因始终没有变。

  老公的爷爷是禄口第一代做皮草的。上世纪50年代起,禄口的一群年轻人到沿海城市的国有皮毛厂打工,比起在老家种田的农民,他们是有身份的工人,无论是收入还是地位,都让年轻人们向往。于是,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做皮毛的人越来越多,几乎禄口每户人家都有人从事这个行业。

  皮毛是门手艺,做得好的就传给自己的孩子,常常一家从父亲母亲到儿子女儿媳妇女婿,都是常年在浙江、上海的皮毛工厂打工。爷爷那一辈做皮毛,销路还比较窄,主要是出口卖给外国人。到了和我们同龄的这一辈,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皮毛的市场更加广阔,大家更加繁忙,常常一年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到老家。

  一年的辛苦,在相聚的幸福里消解。婆婆和她的姐妹们,早早开始灌香肠、腌咸肉,架起油锅,大肉、熏鱼、肉圆、豆腐圆子,每一家都是自己独特的口味,也是在外打工的孩子们最惦记的口味。奶奶还在的时候,过年的蛋饺总是她亲自剁肉,在小煤炉上不慌不忙坐上一个下午,金黄的、香香的蛋饺,排满一大海碗,迎接她出门在外一年的孩子们。

  花园边村变成了皮草城,出外求财的孩子们也开始居家创业。今年回禄口,老公的很多亲戚、同学,都成了皮草城的小业主。四代人积累下的手艺,终于成为自己手中的财富。皮草也不再是部分有钱人的消费品,而成为大众的时尚追求。

  虽然花园边村已经成了记忆中的名字,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可以在村口的池塘里捞鱼,不能每个秋天品尝屋口柿子树上的美味,但,我们的家人却可以每一天都和过年一样,相聚在一起。

标签:皮草;皮毛;老公;花园;奶奶;孩子;爷爷;打工;柿子;口味

责任编辑:苗津伟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