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民生 > 正文

0

“牛不耕”山洼种上“摇钱树”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刘宏奇   2017-03-19 07:46:00

  碎地化零为整“长”出现代农业

  “牛不耕”山洼种上“摇钱树”

  53岁的陈其武在丘陵山洼里耕种劳作了大半辈子,这两年觉得生活越来越滋润。3月11日,记者来到老陈所在的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上阮村9组,他正在为采摘自家6亩山地茶园里的“龙井43号”做准备。这片茶园种植加制茶,每年要给老陈带来四五万元的收入。

  老陈近年来增收的另一个大项是他的近5亩农田。山还是那座山,农田增收源自农田的变化。老陈的几亩地是丘陵山地,原来大小七八块,没法灌、没法排,机械下不了田,人工成本高,种植效益低。在省市区政府实施的土地整治中,老陈的田被统一整治成了20米宽、80米长的高标准农田,道路、水渠、涵闸一步到位。水稻亩产从三四百斤一下子增到一千二百斤出头。“省工省本,增产增效。”老陈话不多,但说这八个字时干净利落。

  给老陈带来生产生活变化的是这里实施的土地整治和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工程。上阮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庆告诉记者,10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几年在他们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6个,累计整治土地1.5万余亩,改造标准农田4300亩,改造荒山秃岭1.1万多亩,村里的上千农户家家都受益。

  茅山东麓的金坛是采石挖矿的“重灾区”。金坛区国土资源局局长黄克洪介绍,金坛各种矿山企业曾多达上百家,乱采乱挖严重破坏植被,污染环境,恶化生态,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活,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坛近年来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整顿矿山,关闭矿山企业41家,轧石厂153处,小立窑、石灰窑、轮窑100多座,采石宕口35个。但废弃矿山大量裸岩边坡和废弃地治理任务艰巨。被确定为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后,金坛大力度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整治一方,流转一方,富裕一方”,激活土地整治的造血功能,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带动富民增收。

  改造一新的上阮村,山清水秀。来到2组的陈树生家,听这位64岁的老汉说变化同样活灵活现。老陈原来一家生计全靠6亩多丘陵山地“望天收”,一片地,大小十四块,坑坑洼洼,高高低低,连耕牛都不肯下田。现在这片“牛不耕”平整成两块地,配套齐全,以每亩每年500斤稻谷的底价流转给了一个家庭农场。腾出两只手的老陈在家门口受聘,干起两份差事,分别替一家农场和一家花木场做管理人员。“两个工作,每天收入两百块!”老陈喝着茶,拍拍口袋告诉记者一个“秘密”:他老两口每年收入七八万元,全由他管。

  苏南人的精明无所不在,好不容易整治出来的良田自然也不会“贱卖”,比传统种粮种茶效益更高的财源早已滚滚而来。指着村口矗立的“江苏上阮”大石牌,张国庆告诉记者,以前,岗坡地每亩年租金30元-50元也无人问津,如今却成了抢手货,租金多涨了一二十倍,连片高效的农田,成为村里人的“摇钱树”。以上阮村10500亩为核心区的金坛(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启动,已先后引进38个农业项目。产业园内建设了“四区八园一中心”,有时令水果、特色蔬菜、中高档花木、珍禽养殖,还有葡萄园、桃园、梨园、枣园、水芹园。目前,全村已建立无公害大米、果蔬、水产、禽畜、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全村4200多人,农业产业园就容纳就业2200多人,不是村民找不到活干,而是园区的活儿上哪里找人干。”

  记者来到连山村的大石门项目现场,只见这个废弃多年的山口已被修复成几百亩地的坡地,沟渠配套,本月就将交付村里植绿复种。区土地征集勘测中心主任朱励军介绍,金坛对废弃矿山裸岩边坡采用挂网喷播、削坡降载形成台阶等方式,实施生态复绿;对矿山废弃地采用废渣清理、地形平整、覆土压实、植树种草等综合措施整治复垦成农用地,有效改善了茅山东麓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矿山就是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我们责任重大!”黄克洪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全区实施的省以上投资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总建设规模达14万多亩。目前,全区90%以上开山采石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已全面覆盖。

  本报记者 刘宏奇

标签:

责任编辑: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