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中心, 村民过上城市生活
常熟碧溪镇的邻里中心
用米粉和水揉成拇指大小的圆子,放在土灶煮开的水里,快起锅时加些许入冬时新酿的甜酒酿,这碗“酒酿圆子”,就是我记忆里的乡愁。在我的家乡苏州常熟,女儿出嫁前要来上一碗,大年初一晨起也要来一碗,因为酒酿圆子象征着团圆美好。结婚以后,要吃上这碗圆子,就要等到年初三,一家三口踏进家门,父母就会迎面端上来,在寒风中显得格外热气腾腾。
初三开车回家,我心里惦记着那碗圆子,油门几乎一踩到底。我家所在的村子,位于常熟碧溪镇周泾口以东,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遥路村,是南方少有的大村落,由前、中、后三个村组组成,每个村组都有小河环绕,河水画成一个“目”字,因此进村必须驶过一条小桥,几十年前造的“老古董”,一辆小车勉强可以开过,但稍微偏一些,反光镜就会擦到桥栏杆,外村人基本只能“望桥兴叹”。
不到3岁的闺女一路显得非常兴奋,到有水有田、有鸡有鸭的地方,连午觉都睡不着了。端着热乎乎的酒酿圆子,我一下子就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不过,转念一想,又有点担心,我问母亲,镇上有没有孩子洗澡的地方?她答得利索:“去滨江邻里中心吧,那里什么都有!”
两年前,常熟在碧溪镇上开出市内第一家邻里中心时,我心里曾打鼓,这个源于新加坡新型社区服务概念的“洋玩意”,来到镇上会不会水土不服?从我家到滨江邻里中心约7公里的路,红绿灯少,也不堵车,不到15分钟就到了,但停车场入口拦着“车位已满”的指示牌,看来“洋玩意”适销对路。
邻里中心里,人气最旺的要属一楼的超市和肯德基,二楼和三楼分别主营服饰和餐饮,四楼是影城和停车场。宝宝游泳馆位于二楼,里面人并不多,说着常熟方言的阿姨正麻利地给一位刚满4个月的宝宝洗头,旁边笑着逗娃的80后小夫妻老家在安徽,刚在邻里中心附近买了新房,过年就没回老家,把双方父母接了过来。“来这里洗澡的有一半是外来定居的小年轻,在附近合资企业上班,收入很不错的。”闲聊中,想起我的大表哥,他去年刚刚从一线城市跳槽回到“家门口”的奇瑞捷豹路虎汽车公司,也在边上买了房,每平方米不到万元。
以前争着出去,现在抢着回来。娃娃洗澡间隙,同村的闺蜜打来电话,要我去她新开的花店坐坐,就在邻里中心一楼。这个叫小默的闺蜜是一个出了名的“爱折腾”,毕业后留在镇上移动营业厅,做了两年快升经理时却辞职了,觉得留在小镇没出息,每天开车30公里去市区上班,换了几家公司,如今又回到了原点。“城镇差距越来越小,城里人都爱往乡下跑了,我这是随大流。”闺蜜笑得很开心,原来,她生意做得很好,这几天,鲜花销售得尤其好,很多村民都来买花作为新年礼物。
小镇上经营得红红火火的“洋玩意”,背后是城镇化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更新,不仅富了农村人的口袋,也富了他们脑袋,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即使在苏州这样的大城市里,都显得有几分自豪感。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乡村虽然在一步步地“城市化”,但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乡村在很多方面还保持着原汁原味。这几年,我每次离开老家回到苏州,车里都塞满了各种“土特产”。今年春节后回苏州,大姨抱着一篮子土鸡蛋放进我的后备箱,“家里的母鸡最近开始生蛋了,这是最正宗的土鸡蛋。”母亲又搬上一麻袋青菜,“你婆婆叮嘱我多准备些蔬菜,外面买的菜贵又不新鲜。”邻居叔父又扔过来几条白胖鲫鱼和河虾,老家后面河浜的水这几年又恢复了清澈,邻居家把它承包下来,开始养些鱼虾,按惯例每年鱼虾大丰收时,还会给全村人“分红”。
回苏州时,女儿赖着不想走,就留在了老家。父母每天都会微信传来她的照片和视频,她每天上午在乡间地头野,下午就在邻里中心玩耍。
本报记者 陈雨薇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