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民生 > 正文

0

男子打工7年 总想着离家更近些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王 岩   2017-02-08 07:38:00

沛县农民崔帅和家人合影

  不能在家过元宵节了。大年初十,26岁的沛县河口镇农民崔帅,又一次踏上打工之旅。从太原到无锡,他在外漂了7年。这一次,他不准备走太远了,将到徐州市铜山区的一家工厂上班。“离家近一些,能常回来看看。”在共和村的家里,崔帅望了望身旁两岁半的儿子,“去年外出走的那会儿,孩子还不会叫‘爸爸’。”

  在村里,像崔帅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有近400人,约占全村主要劳动力的七成。其中的很多人,一走就是半年甚至一年。他们背井离乡,不得不把亲人和故土留在身后。

  去年12月中旬,崔帅回到家。那时,哥哥回乡结婚,干水电装修工的崔帅提前回来帮忙。其实,他们兄弟俩一年也难得能见上几面。“俺哥算是脱离农村了。”站在自家100多平方米的小院内,崔帅指了指他家两层小楼的二楼,那是留给他哥和嫂子住的。窗户上还贴着大红的喜字,只是屋子已经空了,哥嫂在年初六就回南通工作了。小楼有7间屋,父母平时也住在这里。春节,是这一家7口人难得的团聚时光。

  “过年的时候,俺哥是开着小轿车来的。”说起哥哥,崔帅既骄傲又羡慕。那年,他自己在县城念完技校,一个人跑到山西打工。哥哥在南京海事学院读大学,后来在南通的造船厂工作。前年,崔帅和父母都出了钱,帮哥哥在南通市区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

  哥哥在城里定居,是这家人最值得夸耀的喜事了。在农村,这意味着你“熬”出来了。平常,乡里乡亲总会说谁谁谁又在哪儿如何如何了,这对很多年轻人是一种压力。对于崔帅来说,他为了这个家要做出一些牺牲,“俺兄弟两个,一个出去了,另一个得尽量留下来。”

  崔帅放心不下的,是在家务农的父母和妻儿。2013年,他把在山西认识的女朋友带回老家结婚。第二年,随着儿子出生,崔帅离开太原,来到无锡打工。他说,两个地方一年都是挣四五万元,不过,离家更近了,农忙时能多回来一趟。

  兄弟俩的人生在改变着,而他们的家也告别了曾经的两间小土房。现在,一大家人住的小楼,正是当年为崔帅结婚而盖的。屋里,42寸彩电、音响、空调一应俱全;屋外小院内,还有洗澡间和水冲厕所间。崔帅笑言,他们是会种地的“城里人”,他点开手机给记者看,上无线网也是妥妥的。他的儿子,开着一辆他回乡时带回来的电动车,满院子跑。记者要给他们一家照相,孩子喊着“爸爸”大哭起来。崔帅一边哄着儿子一边对记者说:“我刚回来的时候,小孩也认生。”

  “再在外面干几年,多挣点钱,以后回来自己创业了。”崔帅已经做好了未来的打算,哥哥“主外”,他“主内”,这样能在身边照顾老人。实际上,在家种地的父母不比他挣得少,一年纯收入有六七万元,而且村里的环境在这两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说,“穷和富,关键看人,就看你愿不愿意干。”

  走出院子,他家门前是一条村里在去年新修的水泥路,4米宽,1.5公里长。最近几年,县里还建起垃圾收运体系,每天都有保洁员来清运垃圾。曾经乱糟糟、脏兮兮的村庄,有了新农村的模样。

  不远处,崔孟河上有座桥联通小村南北。作为省农桥建设项目,这座6米宽、近40米长的新桥在去年11月底通车。它的旁边,废弃的老桥还在。“我从记事起就有这座桥了,这么多年大家一直都从这上面走。”崔帅带着记者走到老桥边,破败的桥面上到处是枯黄的杂草,因为不断被轧坏又填土,曾经的石桥更像是一座土桥,之前不少车辆都要绕道走。如今,两座桥并排而立,仿佛在无声讲述着这个村子的变迁。

  共和村正在发生变化,不过在某些时候,崔帅也会觉得失落。“我小时候,小孩都是一起玩,特别到过年,一群人在外面一跑到半夜。现在基本都是各家玩各家的了。”崔帅明白,那个“端着一碗饭能串八家的时代”已经过去,每家的生活都不错,大家在家里看电视、上网,交流少了,曾经熟悉的年味儿,淡了。

  今年春节前,村里第一次搞了一场农民“村”晚,让村民们自编自演。崔帅一家老小和半个村子的人都跑去看,大家算是好好热闹了一番。崔帅觉得,这样的农村才和他心里那个“家”的距离更近了一些。本报记者 王 岩文/摄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