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17日至23日,生态环境部派驻南通市的86名人员,采取多种手段对长江(南通段)展开排查—— 把长江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
2019-09-25 10:09:00  来源:南通日报  
1
听新闻

  

  虽已入秋,但“热力”依旧。身处户外工作,不免微微出汗,更不必说带着设备和仪器。汽车不能到达之处,就只能依靠双脚。每天早上8点,32个小组的86名排查人员就两两一组,踏上了分片包干查排口的征程。

  把南通的长江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此次采用三级排查模式:第一级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开展技术排查,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第二级组织人员对发现的疑似排口进行徒步现场排查;第三级组织业务骨干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攻坚。概括来说就是,“天地”结合、“人机”互补,实现应查尽查。

  记者了解到,一级排查可以广泛依赖于无人测量机、无人船、卫星遥感等,而二、三级排查更加需要人工参与。

  来自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的陈泰屾、何劲妮,被编为攻坚组。在研究所是同门,在外工作是好搭档。在排查过程中,由于13组所在区域受客观条件所限无法核查清楚,向他们请求增援,两位年轻人和第13组组长贾宏奎取得联系获得定位后,立马携带无人机等设备过来参与排查,在完成该河道的排污口核查工作后,他们又一刻也不耽误,奔赴下一个需要他们协助的地方。

  在海门临江泄洪水闸附近,工作组现场23组排查人员通过手机APP指引进行疑似点位现场核查,可换了几个方向寻找,却一直显示在该点位附近,无法从泄洪水闸上方找到该点位。望着下方湍急的水流,组长薛爱军当机立断:必须要进入桥梁下方探排口。在当地协查员的指引下,穿过杂草丛生的荒地,攀爬上铁梯子,终于来到下面,找到了手机APP上定位的排污口。

  20组组长陈长江在根据航拍定位核查入河排污口时,路遇铁丝门堵路,他丝毫没有犹豫,不顾铁丝网割破手的危险,让同组的搭档稳住两扇铁门,自己攀爬上去,在铁门后的草丛中找到了隐藏的排污口。

  每个排污口类型特征是什么?排水特征又是什么?周边环境如何?污水从哪里来?是否具备采样条件……这些信息都要一个不落地录入排污口排查APP。“要录入APP的信息一个都不能少,否则质控小组审查就会不过关,这个排污口就算没查清,严重影响入河排污口名录的录入及后期监测、溯源、整治工作。”第15组组员马伟锋说。

  每天连续排查近8小时,不少组员徒步10公里以上,返程途中,大家还是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总结当天工作,为晚上的排查工作例会做准备。

  本报记者 彭军君

  摄影:彭军君

标签:排查;排污口;点位
责编:张顾颖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