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7月19日南通讯(记者 曹敏)24年前,南通全城热议“莫文隋”。24年后的今天,南通市召开弘扬“莫文隋”精神座谈会,会上宣读了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的批示。

陆志鹏在批示中说,“莫文隋”精神是南通“凡人善举”的生动实例,是“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突出标志。“莫文隋”精神是我市“凡人善举”的生动实例,是“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突出标志。全市上下要大力弘扬“莫文隋”精神,围绕“爱、敬、诚、善”,把学习“莫文隋”精神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使之成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南通城市文化,成为全体江海儿女的共同价值取向,成为建设“尚德南通”的力量源泉,奏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强音,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提供坚强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24年前,原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党委委员、副院长,退休教授、老党员汤淳渊化名“莫文隋”(意为“莫问谁”)长期资助原南通工学院的贫困学子。经媒体披露后,“莫文隋”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名字,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24年来,汤老坚持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400元捐给学校的莫文隋基金,是他给自己立下的“约定”。2018年3月,汤老因病情加重住进了南通大学重症监护室,而重症监护治疗需要一大笔费用,即便面对如此沉重的负担,他也从未“失约”。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人点亮个整座城。在汤老的辐射下,“好人文化”在通城引发“滚雪球”效应。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他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在江海大地上闪耀着道德的光芒。
在莫文隋精神的指引下,南通大学2017届毕业生陈杰一入校园就加入了 “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2.7万莫文隋志愿者中的一员。“为了让更多热心公益的小伙伴参与莫文隋行动,汇聚精神文明的新风。在团市委领导的关心下,我注册了南通市星火青年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并担任法人,致力于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帮助青年社会组织有序健康发展。”陈杰还告诉记者:“中心注册以来,运营项目管理超过300个,孵化“爱笑的眼睛”等50多个省级优秀公益项目,2个全国金奖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 ‘莫文隋’精神的‘美’,美在爱心、美在善良、美在奉献,体现了南通精神文明的道德高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江海大地的生动诠释。”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陆卫东说:“南通要深入挖掘‘莫文隋’精神内涵,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接力传承;要充分认识‘莫文隋’精神的时代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莫文隋’精神,赋予其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不断强化‘莫文隋’们的典型带动作用,坚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全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全力推动‘莫文隋’精神永驻通城,在发扬光大、深入人心中引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