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通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
2019-07-10 15:57:00  来源:南通日报  
1
听新闻

  8日举行的南通(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合作恳谈会成果丰硕:物联网家居、自动化设备生产、VR技术及体感硬件产业化等24个信息技术产业类的项目集中签约。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我市正积极注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因”。统计显示,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数据源、智能软件、图像语音识别及特种算法、智能机器人等众多新兴前沿产业正在萌芽。

  前瞻务实,打造地标产业

  2017年初冬,首次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在江海之滨开幕,吹响了我市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和产业新地标的号角。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夯实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的产业基础,抢占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高点,到2025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南通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5年)》随即出台,全力打造“一核两区六基地”发展平台:

  南通中央创新区作为核心区域,被赋予使命——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孵化基地和科技创新资源的集中承载区;南通开发区和苏通园区则着力培育模拟芯片、感知元器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南通高新区以专业芯片制造和以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智能算法为重点打造“智创谷”。此外,根据各地实际,分别打造软件产业研发基地、通信产业基地、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智能汽车产业基地、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及智慧能源管理产业基地。

  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资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重大项目优先列入全市重点项目计划……两年来,我市进一步完善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出产业转型升级“24条”和中央创新区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落户南通中央创新区的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创投机构等,给予个性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更具力度的人才安居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建设或参与投资建设人才公寓。设立专项资金,采取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细分领域的领军型企业、高精尖项目落户南通。

  创新驱动,基础日渐厚实

  “我们在南通的工厂投产3个月就实现盈利,创造了深南建厂的奇迹。”

  成立于1984年的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前五大通讯设备制造商的核心供应商。董事长杨之诚认为,南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既有区位优势,更有人才、政策支撑。

  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日渐厚实,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中天科技、华达微电子等一批本土企业竞争优势显著,两家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韩华新能源、海迪科光电、同方半导体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快速发展,大唐恩智浦、飞昂通讯、微远芯、至晟微电子等一批芯片设计企业纷纷落户,带动全市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和提档升级。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我市规划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公共实验等创新平台及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平台,率先在江苏省成立大数据管理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所等“国字号”大院大所在南通成立了6个专业研究机构。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显现。全市信息技术行业拥有两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多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天科技先后承担了3个国家863计划及数十项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创造了20多个全国第一,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通富微电连续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项目,实现了12寸28纳米全制程先进封装等五个“国内首先量产”,并牵头组建了首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突出重点,扶持做大做强

  当前,我市正围绕智能芯片、大数据、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装备等四大领域,全力培育企业做大做强。

  智能芯片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脑”。我市以通富微电、捷捷微电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封测行业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通富微电位居全国封装行业前三、全球第六。按照垂直整合的思路进行补链,我市将重点引进培育移动智能终端、汽车电子、射频等智能芯片设计制造项目,发展集成电路专用装备和材料,打造江海“芯谷”。

  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源头。瞄准大数据这座“富矿”,我市加快建设华东区域特色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推动各类大数据集聚化、规模化和创新化发展,推动形成完善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链,打造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

  新一代信息通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神经网络”。目前,我市已形成以中天光纤光缆、通光线缆等为代表的通信产品板块。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将积极引进培育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新一代通信模拟集成电路等项目,力争成为5G商用试点城市。

  智能装备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智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高档数控系统、数字化伺服驱动系统等智能软件,以及智能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的产业化,都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我市还将在制造、物流、商务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与试点示范,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水平。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中,唯有奋发才能赶上时代步伐。正如本次恳谈会上的推介词所说:我市将深度融入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等建设布局,着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力、支撑力和带动力,全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聚力拓宽融合应用渠道,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本报记者 朱文君

标签:地标;前瞻;信息技术产业
责编:胡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