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让城市会“呼吸”有“弹性” 南通在全省率先采用ASR系统
2019-05-23 13:46:00  来源:南通日报  
1
听新闻

  5月21日下午,位于新桥公园内的南通市海绵城市示范区现场,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南通分院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利用监测仪器对地下含水层水位数据进行监测、记录。未来,这些监测数据将为南通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工作人员正在监测、记录水位数据。

  一直以来,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始终是困扰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随着土地硬化率的不断提高,如何改善排水问题,让城市拥有更多“弹性”空间?今年3月,南通市自然资源局联合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依托南通城市地质项目,启动南通市海绵城市降雨入渗能力调查和示范研究。

  据了解,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希望将城市建设得像一块海绵,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效果图

  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工程师陈亚楠告诉记者,之前建设海绵城市,一般会选择采用工程手段,耗费时间长、人力多,对生态环境的人为干预程度相对较大。这次将利用南通水文地质条件优势,在全省率先采用含水层储存和回用系统(又称ASR系统),在不改变地表地貌的情况下,探索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所谓ASR系统,就是将地下含水层作为“海绵体” 实施降雨调蓄,通过地表入渗、渗井入渗等回灌设施形成“收集—预处理—回灌—抽取—再利用”的回灌和再利用模式。

  

  渗水池回填(前期施工资料图片)。

  南通市“海绵城市示范区”选址在新桥公园,记者注意到,这块示范区表面看起来与公园内其他地块并没有任何不同。但据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副院长王琦透露,其实地块下方暗藏“玄机”。在这块场地的中间,内藏20米长、3米宽的蓄水入渗池,蓄水入渗池内一侧装有纤维球,无法净流的雨水通过管道进入入渗池后,利用纤维球吸附杂质,实现水质的物理净化。在蓄水入渗池中间,建有四个直径20厘米的渗水井,将最大限度增加土体的渗透能力。王琦说,按照一般规律,水在地底下是一层一层垂直向下渗透,由于各个土层不一样,渗透力各不相同,浅部相对较小。因此他们将蓄水入渗池按照一定的规格做成孔状,这样保证集中收集的雨水既能垂直向下又可向土壤四周进行渗透扩散,同时又增加了渗透速度和渗透量。在蓄水入渗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装置流量计,并在外侧建有监测井,从现在起至明年5月将利用一个水文年对其进行水位和水质的监测,汛期监测频次将加密,目的就是了解这块“海绵体”在雨季的吸水、蓄水和净化能力。而这些净化后储蓄的水,今后可用于公园绿化灌溉等,在枯水期为城市“解渴”。

  王琦说,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实现良性水文循环,形成可推广的、适用于长三角地区典型浅层地下水含水层条件、高效利用土壤净化能力、防止含水层污染的海绵城市雨水-地下水调蓄技术,为南通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 俞慧娟

标签:海绵;城市建设;南通市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