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42.7%的通籍学子回乡工作
2018-08-02 11:17:00  来源:江海晚报  
1
听新闻

  8月1日,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市人才服务中心综合采用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南通市招办以及我市高校毕业生签约的统计数据,借助省招就中心“江苏省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调查”“江苏省2017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相关数据,并对全市8932名2017届高校毕业生进行抽样核查,经数据比对、综合分析,历时半年形成《2017年南通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去年,我市吸引了多少高校毕业生?哪些毕业生来通就业机会多?又有多少通籍学子选择回家乡就业?这些问题,都能在这份报告中找到答案。

  去年吸纳30432名高校毕业生

  制造业仍为吸纳就业最主要行业

  纵观《报告》,由“我市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通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南通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我市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调查数据)”这四部分组成。对社会普遍关注的2017年我市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总体规模、通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南通地区高校毕业生留通率等问题,《报告》给出了详尽的数据,作了充分的解读。同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报告》从就业适配性、就业稳定性、就业公平性、就业薪酬以及创业带动性等几个方面对我市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了深入分析。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共吸纳高校毕业生30432人,其中研究生1119人,本科生14842人,专科生14470。其中,94.59%是本省生源,南通本地生源占78.71%;外省生源来通就业最多的为安徽省,占总吸纳人数的1.07%。

  据了解,2015年~2017年,高校毕业生在南通就业的总量为9.24万人,在全省排第四位。其中研究生3262人,占3.53%;本科毕业生44326人,占48.02%;专科毕业生44760人,占48.45%,“我市对专科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全省位居前列,对毕业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全省均居于中游。”据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唐晓春介绍,我市吸纳的研究生最多的是工程硕士、临床医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这也与我市的产业特色紧密相关。

  同样与产业结构相关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去年,制造业仍是我市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行业,占吸纳总量的27.5%,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别占吸纳总量的12.21%和8.64%。

  “归雁计划”等引才政策实施

  吸引42.7%通籍学子回乡就业

  数据显示,2017届通籍高校毕业生共51117人,其中41558人实现就创业,8353人升学或出国,1206人待就业,未就业率2.36%。

  在实现就业的4万多人中,86.58%的人在省内实现就业,而其中有21852名通籍学子选择回通就业。“这一串数字,意味着去年有42.7%的通籍学子回来参加工作,创下历史新高。”市人才中心毕业生就业科科长吴昊介绍。

  这一切,得益于市政府将“通籍英才归雁计划”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大力推进。与此同时,我市人才部门也通过邀请通籍学子回来看家乡、去通籍学子集中的高校宣讲、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和引才政策,吸引大批学子回乡就业创业。

  与全省高校毕业生一样,通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大部分的通籍毕业生都在长三角地区工作,但也有超过5千人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一带一路’及西部地区的建设中去。”唐晓春说。

  此外,南通地区的11 所大中专院校,去年共有26441名毕业生中,也有6848 人留通就业,占已就业人数的37.74%。今后,市人社部门将继续搭建求职平台、完善就业服务,帮助未就业大学生早日实现稳定就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引才政策,争取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来通就创业。

  2017年南通毕业生月薪:

  研究生平均5229元,本专科低于4000元

  在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薪资如何、心情如何,工作是否符合期待?对8932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表明,我市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研究生为77.75%、本科毕业生为70.17%,均略低于全省总体水平;专科毕业生为71.75%,略高于全省70.67%的水平。

  “大部分毕业生都是受了收入水平影响。”唐晓春介绍说,我市的整体薪酬水平低于全省总体水平,也低于毕业生的预期,再加上个人发展空间较小,让接近两成的毕业生对现状不太满意,也造成了较高的离职率。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南通毕业生实际月薪研究生平均5229元,本科生平均3799元,专科生平均3398元。

  《报告》显示,去年我市吸纳高校毕业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82.10%、68.45%和59.62%,创业与专业相关度本科生为54.12%、专科生为39.38%,“无论就业还是创业,专业相关度都和学历高低成正相关。”唐晓春说,很多人是因为所学专业就业困难或者不适合创业,而重新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

  而针对部分高校毕业生“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的情况,市人社部门也提醒,希望毕业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在人才流通日益普遍的当下,毕业生们可以进行多种尝试,参加工作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更有利的方式。

  本报记者彭军君

标签: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
责编:蔡俊宝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