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崇尚英雄 精准报国】四十年薪火相传 他们是和平年代的“红门雷锋”
2018-05-25 18:14:00  来源:南通网  作者:彭军君 曹钰华  
1
听新闻

  在江苏南通,驻守在港闸区百年老镇天生港的南通市消防支队天生港中队,四十年如一日传播雷锋精神不动摇,践行雷锋精神不松劲,争当雷锋传人不褪色,连续6年被共青团中央和公安部联合命名为“全国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4次被公安部消防局表彰为“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建设先进集体”,连续14年被江苏省消防总队表彰为“十佳基层中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江苏省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示范点”“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学雷锋示范点”。先后被部队上级记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18次。2017年中宣部命名第三批全国50个“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天生港中队名列其中。

  沟壑纵横的旧木桶,成了中队的“传家宝”

  走进南通消防支队天生港营区后院,一处不起眼的墙角里,有只旧木桶,它被小心地放置在玻璃罩内保存着。这只刻下岁月印记的斑驳木桶,看似平淡无奇,却被中队一代又一代的官兵精心呵护着,甚至成为中队的“传家宝”。

  “从1976年建队以来,我的战友们就常常挎着到敬老院挑担浇水,这个浇水的大木桶,也被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直到它‘退役’,我们就把它留了下来。”天生港消防中队政治指导员陈鑫懿说,不仅挑水种地,官兵们还为老人们洗衣做饭、缝补衣服、打理头发、修剪指甲……这些旧物,是战友们拥政爱民的见证,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红门雷锋”,将这份爱与责任坚持和传承下去。

  营院里,一座名叫“传承”的雕塑十分特别。塑像原型是两名普通战士,一位是中队建队之初的第一任班长李学勇,另一位就是现任队长助理刘武泉。“一只脸盆、一条毛巾,这就是我们敬老爱老的接力棒。”每年新兵下队、老兵退伍,中队都会举行交接仪式,让敬老助老的“接力棒”代代相传。这一干就是40年,从李学勇到刘武泉从没有间断过。

  90年代旧照

  2006年,天生港街道闸西敬老院孤寡老人邱连珍弥留之际留下遗嘱:“把我那几间老房子留给我的‘消防兵孙子’小刘。”遗嘱里所说的小刘,正是刘武泉。2003年3月,还是新兵的刘武泉按照中队党支部的统一安排,与邱连珍老人结成了爱心帮扶对子,每到周末,他都要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帮老人洗衣服,为老人读报、按肩捶背,陪老人聊天,逢年过节,他都要给老人买新衣服、送节日礼物。每次因参加培训需到外地出差,出发前他都要带着战友去向老人告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出差期间三天两头打电话问候老人。邱连珍老人逢人便说:“在这个世界上,消防队的官兵就是我最亲的人!”

  果园路168号,是邱连珍老人的家,也是全体中队官兵的第二个“家”。再回天生港,已转业在苏通科技产业园社会事业管理局工作的夏云光,特意将车速放慢,“路过老人的房前,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他似乎又看到在烈日的午后,老人端着切好的西瓜站在门口,只为等战士们完成训练,招呼大家去屋里吃一口西瓜,解一解暑。

  在官兵们照料过的众多老人里,还有一位沈寿兰老人,丈夫很早去世,儿子参战牺牲。中队官兵主动把老人作为定点服务对象,在老人患病的几年里,他们守在老人病床前端汤送药。老人去世后,时任中队指导员的夏俊主动为老人筹办追悼会。送葬时,长期担负照料任务的班长郭江民几次哭得站不起身来。

  江堤塌陷危情时刻,他们赤膊冲向江涛

  港闸区文联主席王俊荣的家,就在天生港消防中队后面。“这是一支无畏牺牲,用生命守卫群众的钢铁般的队伍。”这些年,王俊荣拍摄了不少中队的照片,见证了背后许多感人的故事。

  不少天生港的老百姓还清晰地记得,90年代的那场洪水。当年8月1日凌晨,天生港中队营区里,尖利的警铃响起:天生港发电厂江堤坍塌,情况危急。此时,港闸区防汛办也向中队发出急电,中队官兵第一时间冲向一线。

  抗洪资料

  “我也被派往第一现场,在那里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王俊荣说,此后无数个日夜,他总会想起,在这个冰冷的雨夜里,一群消防战士,一个个赤膊上阵,顶着汹涌的浪花,扛着沙袋冲向决堤。当时肆虐的江水一浪高过一浪,中队指导员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战士们争分夺秒,众志成城,经过近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在黎明到来时击退洪魔,护住了堤坝。

  “那一年的水,真的很大。”说起那场抗洪救灾,时任中队指导员的夏俊记忆犹新,接到区里的求助电话后,夏俊向支队汇报后,第一时间出动,兵分几路,“记得当时是王红兵开着吉普车,在岸上拉着警报一遍又一遍巡查,其他战士穿着雨鞋,每家每户敲门动员老百姓撤离。”20多个官兵,8小时的坚守,直到大部队来了以后,他们才从江堤上撤下。

  “肚皮都磨破了,腰带也断了。”参与当年的抗洪救援时,张军是中队的副指导员。如今,来自江西的他选择留在第二故乡自主创业,已经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新兵分到中队第一课,就是老班长带着去沈寿兰老人家打扫卫生。”后来,在部队的培养下,张军考入军校,每次回家前,他总是先回到中队,去看看沈寿兰老人,“说不上来为什么,但总觉得这样心里才踏实。”如今,张军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铁军”,就是要传承红门雷锋精神,感受向善、向上的力量。

  学雷锋的方式变了,基因却一脉相承

  在天生港消防中队采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里的每一位官兵,都已经将雷锋精神植入了基因血液。时代变迁,这群“红门雷锋”服务为民的方式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70年代,帮助周边“五保户”割稻子、收麦子,为困难群众担水、砍柴;

  80年代,与一墙之隔的闸西乡敬老院结成共建对子,帮助敬老院修缮房屋、打扫卫生;

  90年代,与泽生街上的孤寡老人结亲,为老人理发、送生活用品;

  2000年以来,中队官兵的服务对象扩大到天生港镇所有的村和社区,与特困学生、失独家庭等结成帮扶对子30多个,与驻地80余家单位建立了警民共建关系,累计义务献血10万余毫升,爱心捐款18万余元,受理群众救助5000余起……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常态,中队官兵不断丰富学雷锋活动形式,为老人安装了独立式烟感报警器,还以缴纳特殊党费的形式,为孤寡老人配备了带有SOS紧急呼叫功能的爱心手机,每一部“SOS”手机都对应着中队的一名官兵,只要老人按下“SOS”按钮,都会第一时间收到信息……10年来,中队辖区未发生因火灾导致老人伤亡事故。

  “好人好事,只是雷锋精神的一方面,并非雷锋精神的全部。”在南通消防支队政委兰海飞看来,发扬“钉子精神”学好知识,钻透业务,更是雷锋精神的最好体现,对于一名消防兵来说,立足岗位全面传承雷锋精神同样具时代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天生港中队虽然只有30个兵,却个个都是“小诸葛”,由中队官兵参与发明的高速公路器材运输车、气动式破拆工具组,更是荣获“国务院创新器材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天生港中队是南通市唯一一支高速公路救援专业队,承担处置G40、G15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置高速公路突发事故,成为中队官兵一个深思的课题。

  “一旦遇有事故发生,很容易发生交通堵塞,有的驾驶员还占用应急车道,导致我们救援车辆不能第一时间到场,甚至要拿着沉重的救援设备走上一公里,等到达现场,官兵都累趴了,而且错过最佳救援时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6月,时任中队长张奇权带领官兵一起动脑筋,集思广益,动手制作了高速公路运输车。“利用高速护栏运输救援设备,前拉后推,凹槽内设置了滚轮,能够承受60公斤重的救援物质,一次运送液压泵、剪扩钳、救援顶杆等四种器材,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天生港中队官兵参与发明的高速公路器材运输车)

  2013年10月,中队在解决了高速公路运输问题后,在实战中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很多驾驶员都因事故被困在驾驶室内,中队到场救援的时候,面临着因空间狭小,破拆器材过大,无法展开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张奇权又带领官兵,绞尽脑汁,将液压破拆器材进行了改进。“利用呼吸器钢瓶,接口进行改进,把油压式提供动力改成气压式提供动力。改进后只需一人操作,便于组织精干力量进入救援现场,而且方便在狭小空间进行操作。”

  近5年,天生港消防中队出动警力近4万人次,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圆满完成长江抗洪护堤、抗雪救灾、汶川地震救援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参与扑救南通电视机厂特大火灾和绿源新材料仓库火灾等事故,成功处置了吉宝南通船厂爆炸和增援靖江德桥爆炸事故等,在抢险救援和灭火战斗中进一步升华了官兵的坚定意志、刚韧品格和忠诚信念,使雷锋精神在和平年代里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彭军君 曹钰华 )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