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虾蟹壳为人工神经 南通一科研成果率先用于临床
中国江苏网讯 曾有媒体报道过,全世界每年能产生600万~800万吨废弃的蟹、虾和龙虾壳,它们通常被扔到垃圾堆或者海洋中。
实际上,虾蟹壳中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蛋白质、碳酸钙、氮和壳质等,非常有潜在价值。这不,最近我国科学家就发现了虾蟹壳的潜力——
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团队,利用虾蟹壳中提取出的物质,成功制成人工神经,并且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应用于临床,预计10月底将进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

△顾晓松院士
这则激动人心的消息,是从9月22日在南通大学举行的2017年度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TERMIS)亚太地区年会上传出的。
会上,来自30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位知名教授及院士与会,共同探讨了组织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与进展。

那么问题又来了:
虾蟹壳是怎么变成人工神经的?
人工神经能为患者带来什么福音?
简而言之,过去是用自体神经移植。↓↓↓
当人的肢体受损再接时,临床上主要采用自体神经移植的办法,总优良率在60%左右,但它本质上是以一处损伤修复另一处损伤。
现在,从虾蟹壳中提取的人工神经,取代了自体神经的功能!
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顾晓松院士团队另辟蹊径,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并研制出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顾晓松团队从虾蟹壳中提取出多糖成分制成人工神经,移植到人类肢体中,最快半年就能恢复肢体功能。待组织愈合自体神经完成生长后,这些完成使命的人工神经最多只要一年半就会在体内悄悄降解。

更厉害的是:这种人工神经投入临床试验,优良率高于自体神经移植!
人工神经移植已在国际上率先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有3例患者完成试验,1例患者正在接受治疗,受试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达85%。
据悉,该技术已完成临床试验,10月底将进行产品注册证书申报。
期待将来它大规模应用到临床中,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延伸:顾晓松的研究方向及成果
30多年来, 顾晓松立足南通,立足南通大学,几十年如一日专注医学组织工程和神经再生研究,取得了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
他先后主持863项目、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中国发明专利9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15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顾晓松系列研究工作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①提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构建”的学术观点,被作为新的理念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新版教科书。
②发明了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操作肢体功能明显恢复。
③研制了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