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汇聚青年力量,南京和平论坛推动和平种子全球播撒
2020-12-12 08:3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3周年,作为惨案的发生地和世界和平城市,南京一直致力于传播和平理念、开展和平行动、共筑和平愿景。

2020年9月21日“国际和平日”至10月24日“联合国日”期间,南京市人民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合作,成功主办了首届南京和平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在云端、在现场,共聚南京和平论坛,围绕“构建全面、多元与持久的和平愿景”,深入交流探讨,为推动实现人类社会持久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广泛传播和平声音,覆盖受众近1亿人次

南京和平论坛以“构建全面、多元与持久的和平愿景”为主题,联动全球五大洲五个城市开设南京和平论坛分会场,同步在日本名古屋举办“和合之音·美美与共”音乐会,展现中国青年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致力于和平建设的力量,分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合作行动共筑和平的愿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五国代表欧敏行在闭幕仪式上发布了南京和平共识,呼吁汇聚全球和平力量,倡导培育和平文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她说,南京和平论坛成功举办展示了南京作为国际和平城市在传承和平文化、传播和平理念方面的重要贡献。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说,论坛上的交流研讨告诉我们:和平的文化需要共同培育,和平的环境需要共同维护,和平的事业需要行动推进。

联合国网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及社交媒体平台,央视国际、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媒体对南京和平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法新社、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匹兹堡邮报》、朝日新闻等110余家国际主流媒体高正向度报道,覆盖受众近1亿人次。脸书、推特、图享等国际社交媒体互动频繁,新浪、搜狐、哔哩哔哩等网络媒体多轮传播。

发动青年参与,为世界和平贡献青年力量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青年占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论坛上,不少青年代表参与和平话题的交流分享。

NGO组织“青年影响力”联合创始人、巴基斯坦姑娘一霎是她家乡唯一上过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的女性。“我的家乡在边境冲突中被完全摧毁过两次,我也曾作为难民颠沛流离,唯一的生存之道和治愈伤痛的方式就是读书。”一霎说,为了她的教育,父亲去阿联酋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她学习。

多亏了父母的坚持,她才成为家乡第一个去首都读大学的女孩。一霎深切体会到教育的价值,毕业后加入公益组织,尽力帮助更多人获得教育的机会。她认为,青年在构建世界和平中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乐于实践,敢于创新,具有积极作用。她希望更多年轻人和她一起,为人类和平努力。

游猪生态创始人兼CEO朱清是一名和平学者,他分享了自己搭建中非和平青年成长平台的经历。他在非洲发起“非洲真实故事”数字媒体项目,让不同文化和声音得到关注,不仅可以帮助更多当地青年就业,也能够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促进和平对话的多面性。他建议,关注和爱好和平的青年人要成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胸怀的人。

通过此次论坛,大家更加认识到,青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深化国际团结与合作的纽带。此次论坛进一步激发了青年的创造力与潜能,催化更多青年组织建立可持续和平的协同行动。

应对疫情挑战,倡导团结合作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南京和平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探讨了疫情对和平的影响。

“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在一条船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成教授说,这种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只有凝聚全球的力量来对抗疫情,方能战胜新冠病毒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疫情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世界,但有一点不会改变,这就是我们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南京和平论坛的召开就是一个证明。

因为疫情没能来到论坛现场的德国埃贡·施皮格尔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和大家交流。他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疫情发生后,中国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了应对病毒的方法,还为全球应对疫情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启示人们合作抗疫的重要性,团结就是力量。埃贡·施皮格尔教授分享了两个参加疫苗实验志愿者的故事,两个年轻人为了尽早研发出新冠肺炎疫苗,无条件参加风险测试,有一个18岁的年轻人甚至为了这个测试项目推迟一年开学。“我分享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团结起来,同舟共济,打败病毒。”

和平论坛将持久发声,共筑持久和平愿景

与会嘉宾对南京和平论坛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对未来的世界和平充满期许。国际和平研究会会长MattMeyer说,南京是一个国际性的和平研究中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认识到,发展和平文化非常重要。我们要在科学和学术的指导下,进一步打造长久和平,建立一个美好幸福的世界。

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志华表示,南京和平论坛为专家学者、机构组织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大家收获很多。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贡献力量。

记者了解到,南京和平论坛不仅仅局限在会议期间发声,而是致力于整合各类企业、国际组织、社会公益团体力量和资源,打造开放、长效、持续的行动与传播平台。除了联动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平与政治事务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社区、国际计划等国际机构外,还与中国慈善联合会、稀捍行动、同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京大学和平学教席、东南大学文化资源管理教席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论坛结束后,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和公益机构如联合国难民署、游猪生态等纷纷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南报融媒体记者许琴

幸存者后代梁心流:

16年寻访南京大屠杀亲历者

近日,75岁的梁心流将他花费13年时间整理出的一本图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梅寿兰专辑》赠送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梁心流是梅寿兰的大女婿。从2004年开始,他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亲历者进行走访调查。16年来,他走访了近200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亲历者的家庭,其中有70户的资料已整理成册。此前,他已将这些资料赠送给纪念馆。

梅寿兰生前一直和梁心流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她经常跟晚辈们说起当年那段惨痛的经历:1937年,梅寿兰9岁,家住西善桥。当年,侵华日军杀害了梅寿兰和她叔叔家的亲人及帮工共10口人。惨案发生后,梅寿兰的父亲梅福鑫痛不欲生,请余家洼乡亲虞老四帮忙,挖坑埋葬亲人,挖了好几天,前前后后掩埋花了一星期之久。

“那段记忆她非常深刻,她常常讲着讲着,眼泪水就淌下来了。”梁心流说,这是老人一辈子的噩梦。老人2014年离世。

2005年,梁心流60岁,从单位退休。之后他常陪着岳母参加一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活动,也因此结识了一些幸存者。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做一点事。”梁心流说,这些老人都是历史的铁证,应该把这些证据永久保存下来。

从那时起,梁心流开始走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走访中,梁心流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就是找人难。平时参加活动,他认识了一些幸存者,但他们仅是其中的少数人。他通过各种关系,发动认识的人再找更多的幸存者和亲历者。

每一次走访,他都将受访者的口述资料认真地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章,抄写下来。“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血泪史,我常常听得心如刀割。”梁心流至今清楚地记得,几年前他走访大屠杀幸存者向远松老人时的情景。

1937年,向远松才9岁。他的哥哥被侵华日军抓走,押到煤炭港仓库里,里面关了3000多人。日本兵在仓库下放汽油焚烧,上面用机关枪扫射……早上去看,仓库和人都不见了,只剩下一片焦土……讲起哥哥遇害的那段经历,向远松老人泣不成声。

梁心流说,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家属,他特别能体会这种伤痛。有时候,他一边听,一边陪着老人流泪。他和很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成了朋友,大家经常一起参加活动、聊天交流。

2010年,梁心流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几个子女都劝他,不要再到处跑了。“他们都年事已高,我再不去就迟了。”梁心流还是继续走访。

让梁心流心痛的是,这几年,在世的幸存者越来越少了。“我2005年开始走访时,还有健在幸存者400多人。听说,目前在世的在册幸存者仅剩73人。”梁心流说。

梁心流表示,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作为幸存者后代,他要用实际行动去捍卫和平、维护和平。只要他还在,就会把这段历史一直讲下去。

“我的小孙女今年12岁,读六年级。她经常在学校里给同学们讲自己曾外祖母的这段经历。这段记忆绝不能被遗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梁心流说。南报融媒体记者许琴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