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村里有位垃圾分类“宣传大使”
2020-10-13 09:30: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在江宁区谷里街道张溪社区徐家院村,55岁的夏友兰可是个“名人”。她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村民们看到她,常笑着打趣道:“我家今天垃圾分类了,你还来视察一下?”

夏友兰并不是村干部,她只是村里的一名保洁员。不过,自从接触垃圾分类后,她就成了垃圾分类义务“宣传大使”,不仅身体力行,还挨家挨户宣传分类知识,甚至拿出了自家两间屋子作为环保基地。

在近日公布的2018—2020年度“南京市文明家庭”中,夏友兰家庭榜上有名。

“我不会说大话,我只想让我们徐家院越来越美丽。”这位农妇憨笑着道出自己的初衷。

餐厨垃圾里有杂物,她伸手掏出来

作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3年前,江宁区谷里街道张溪社区徐家院率先试点垃圾分类。

身为徐家院的保洁员,夏友兰是村里第一批学习垃圾分类的人。培训时,她不仅学着如何把干垃圾、湿垃圾、大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清运,还第一次知道了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活垃圾各种各样,为了锻炼自己的分类能力,她把家里垃圾哗啦一下全倒在地上,拿起培训时的笔记本,对照知识点仔细辨别;外出时,她还会盯着别人家的垃圾桶,心里默默做分类。有时碰到“难点”,她还会拉着丈夫一起讨论,遇到搞不清的地方,就让儿子帮忙上网查资料……时间久了,她的丈夫和儿子也都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技巧。

2017年,徐家院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她负责的区域内有5家饭店,服务员收桌子时,常常“烦不了”,一把掀起一次性桌布,把桌面上的食物残渣“一锅端”扔进“餐厨垃圾”的桶里。夏友兰知道这里面掺杂一次性筷子、包装餐具的塑料薄膜、餐巾纸等非餐厨垃圾,她总是随身携带铁钳,将杂物一一夹出,后来她又觉得这么做效率太低,干脆撸起袖子,将手伸进垃圾桶里掏。

连续上门两个月,教会老人分类垃圾

时间久了,夏友兰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我一个人能力有限,我总有退休的时候,让每一户村民都掌握垃圾分类技巧才是最重要的,要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她说。

夏友兰是标准的农村妇女,书读得不多,也讲不出大道理,但她认准的事情就会拼命去做。

村里有七八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不识字,也分不清分类垃圾桶上的提示。夏友兰干脆每天上门“教学”,帮他们把家里垃圾分成餐厨垃圾和干垃圾。“餐厨垃圾放在绿色桶里,其余垃圾放进灰桶里。”她当着老人们的面,边示范边叮嘱。就这样,反反复复上门两个月后,老人们终于学会了垃圾分类。

对于一些分类有问题的上班族,夏友兰在吃了几次闭门羹后,总算找到了方法:“早上7点前,我会在大家上班前赶到他们家里,帮着把前一天晚上的垃圾进行分类;或是晚上做完饭后立刻去找人。”她笑着和记者说,那段时间,她总是一烧完晚饭就冲出去,趁着大家吃饭时找人,一找一个准。

拿出自家两间“门面房”设立环保基地

徐家院是南京著名的网红景点,不少村民拿出自家房屋建民宿或饭店。2017年,夏友兰在丈夫支持下,也拿出了自家两间靠着路口的“门面房”,在妇联的指导下设立“环保微家”。

近日,记者来到夏友兰的家中,一进大门,便看到墙上挂着“垃圾分类知识”的牌子,旁边还有垃圾分类的方法。往“环保微家”里走,除了环保书籍和宣传册外,记者还看到很多手工艺品,如用钉子和绳子勾勒的人像画、用雪碧瓶做的花瓶,还有用易拉罐做的帆船。

“这帆船是村里孩子们做的。”夏友兰笑着介绍,“环保微家”刚成立时,以教大家垃圾分类为主,她把村民召集到家里来,将特意收集来的垃圾倒在地上,教大家如何分类。

随着大家掌握了分类技巧,“环保微家”也及时转换功能,每周邀请志愿者上门,带着村里的妇女和儿童做手工,手工材料多为一些不起眼的垃圾,让大家学会变废为宝。如今,夏友兰还加入了溪田巾帼环保志愿者团队,“我现在更忙了,不仅要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节假日游客来村里玩时,我还要向他们宣传。”她笑着说。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茸 张源源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