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武汉首例,江苏医疗队前后方联手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气管补洞
2020-04-04 21:3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4月4日南京讯 (记者华诚 通讯员柏建安)江苏省人民医院后方专家和前线的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通过远程视频,首次将武汉一名61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气管与食道之间的“瘘口”放入支架,进行了修补。为日后此类病症提供一种有效的救治手段。

患者是一位61岁的武汉人,早在1月底出现发热和咳嗽症状住进武汉市第一医院,2月1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情急转直下,出现呼吸困难,一周后呼吸衰竭,只能行气管插管,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2月17日转至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3月下旬胜利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转战金银潭医院,这是一家传染病专业医院,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此时,这位61岁危重患者的状况已不容乐观,在气管与食管之间有一个长达两公分的瘘口,原本各司其责的管道功能发生错乱,最直接的结果是气跑进了胃,营养液却跑进气道,这种临床常见原因多为人工气道建立后气囊压迫所致。这个“洞”越来越大,进食、水或者反流的胃酸经过瘘口进入气管,再进入肺,会造成严重呛咳和呼吸困难,发展成吸入性肺炎,病死率极高,而“洞口”靠自然愈合的可能性很小。

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田野主攻消化道内镜技术,他也是援武汉重症医疗队的一名战士,经过一系列检查与观察,他大胆提出在瘘口处放支架,但瘘口位置较高,离门齿只有18厘米,创伤面上“小洞”多;食管壁薄,受压迫后局部血液循环差,也会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

支架方案是否可行?前线的田野向后方的“神镜”汤琪云教授请援,这也是离开南京前,田野提出唯一请求“碰上难题,汤主任远程指导,我来操作”。

“补洞”手术前一周时间,田野每天向汤琪云报告病人各种临床症状。汤教授认真听,耐心指导,从田野语调中她能感受到他承受的压力,不断给他助威、打气。

4月3日下午12:50,江苏省人民医院1号楼六楼远程视频大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高清摄像头都打开了,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田野、陶鹏飞及金银潭医院内镜中心医务人员穿好厚厚防护服进入重症病房,远程大厅中,专家汤琪云教授及团队各就各位。为缓和紧张的气氛,大家还打了招呼,做一个成功的手势。

攻坚手术组随后打响战斗。江苏医疗队田野、陶鹏飞、陈倩、王雁、齐栩、陈旭锋、李金海、刘世江等10余人组成手术团队,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相关医务人员联合操作。手术中,随着一根导丝成功送入,田野开始放置10cm长、2cm直径的空心圆柱形食管支架。为了放置准确,田野超过安全距离紧贴患者,屏气凝神,食管支架置入一次到位,位置刚好顶在瘘口上缘。

24小时之后,经过观察,瘘口被准确堵上,气管和食管已经各行其道,无并发症症状,大家长长舒了一口气。外人很难感受到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开心和胜利感。重症监护病房里,有很多需要有创通气、无创通气治疗及高流量氧疗的患者,他们都徘徊在生死边缘。而重症患者住院时间长、普遍年纪大、出现耐药性等都成医疗队的诊疗难题。同时,这里也是离病毒最近、风险最大的地方,感控压力非常大。患者病情重,携带病毒的浓度高,穿着笨重的防护服为患者近距离进行插管、麻醉、吸痰等,包括高难度的ECMO等操作,被感染风险非常大。

4月4日是清明节,上午11时,江苏省人民医院和武汉金银潭医院为了这名61岁的患者再次开启远程视频会诊。手术一线人员报告病人的情况,汤琪云教授给出后期详尽的指导方案和建议。会诊结果显示,该患者现在状况良好,需要进一步观察,整个伤口愈合大约两个月,后面择期脱离呼吸机,并逐渐恢复。一切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此次手术的意义在于为以后此类病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救治手段”。刘云在会诊时说“重症患者的处置要果断,将关口前移,不能让患者错过最好的救治窗口。”据了解,也正是通过远程会诊软件进行舱内外交流,还跟后方进行及时远程会诊,寻求医院多学科团队和疫情防控专家组的支持,大大提高了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救治效果。

记者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两天见证了与前线金银潭医院的远程视频的全过程,切身感受到他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团队精神。特别是不管身在后方,还是一线,“一家人”患难与共当中积累的感情是真挚而又感人的。

据了解,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的重症救治成绩斐然,截至目前,收治在院患者48人,其中出院11人,好转15人,拔管3人。

标签:
责编:华诚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