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志愿者用责任和担当谱写一曲曲赞歌
2020-03-05 09:30: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昨天,仙林街道亚东城小区门口设置了无接触快递、蔬菜自取点,居民在志愿者等组织下井然有序地领取货物。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江宁区汤山街道鹤龄社区,在卡口对进出该村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及测量体温等防控工作。

通讯员 赵欣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姚强摄

板桥新城大方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正在进行网格化上门核查、信息汇总以及开展文明劝导。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手拉手汇流成海,心连心筑起长城。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南京的志愿者一如既往地站了出来。他们,有的是青春懵懂的00后、有的是花甲老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挺身而出。面对凶险的病毒,他们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用勇气和汗水守护着南京城。

大爱无声,点点滴滴汇成涓涓细流,温暖每一个角落。今年3月5日是第57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1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南京20万名一线防疫志愿者,以及不计其数默默奉献的基层志愿者们,用责任和担当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志愿赞歌。

同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他们是勇于担当的逆行者

1月26日中午,刚满22岁的吴亿达接到消息:为防止疫情扩散,需要青年志愿者加入到防疫大军中。身为南京雨薇青年公益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立刻在志愿者微信群里发出了招募公告——南京南站“爱心小屋”急需志愿者协助检测旅客体温,并为旅客提供必要服务。

然而,消息还没发出,父亲却站在了他的面前,“你不许去。”父亲严肃道。母亲得知别人“躲都躲不及”时,儿子却要“逆行”出门,而且还是去人流量相对大的高铁站,担心地直抹眼泪,不过这并未打消吴亿达的念头,最终,在他反复劝说下,父母被说服了。

随着招募信息的发出,吴亿达的微信群里满屏都是“我报名”的消息。当晚,他数了下,报名人数已超过200人。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大三学生赵驰看到了吴亿达的消息,毫不犹豫地发出了“我愿意”,此时她回到盐城老家才仅仅两天。

1月27日清晨,大年初三,南京雨薇青年公益服务中心南京南站“爱心小屋”志愿者服务队组建完毕,正式“上岗”,首批队员30人,年龄最小18岁,最大48岁。一开始,没有防护服,志愿者们穿着一次性雨衣,拿着红外线体温检测仪站在南京南站的出入要道,无一人退缩。

不仅仅是吴亿达和他的“爱心小屋”。就在1月26日晚,南京共青团也向广大青年发布招募公告:南京站、南京南站和社区网格等防疫重点区域需要志愿者。48小时内,报名者达450人。

随着疫情发展,防控也在不断升级。

1月28日,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时间发出《致全市广大志愿者的倡议书》,呼吁志愿者们带头做好卫生防护、带头参与疫情防控,有组织有序参与志愿服务,以专业精神、务实行动为党和政府助力、为百姓分忧。1月31日,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向全市志愿者发出倡议:行动起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倡议刚刚发出,江北新区大厂街道太子山社区就收到居民喻多领的“请战书”,他写道: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有责任参与到这一场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我知道与病毒战斗风险无限,甚至会危及生命,但,我已做好了准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誓请战,请组织派我任务,我必竭力完成。

一周后,13万名志愿者即响应倡议,站在了防控宣传、心理疏导、网络化疫情排查、交通服务等志愿服务岗位上。

若有需,召必回。疫情防控期间,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多次通过“志愿江苏”平台、微博微信等方式,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每次都能在第一时间“满员”。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踊跃投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当好宣传员、劝导员、守门员、发放员、消毒员,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报名者中,有大学生、有白领、有拿着高薪的企业负责人,也有普通的保安和厨师。但在疫情防控面前,大家只有一个身份——志愿者。

截至3月2日,全市共发动各类志愿者20万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已成为全市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不顾危险、不计报酬,他们是甘于奉献的服务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爱与善良,他们就像是暗夜里的一束束微光,汇聚成灿烂星河。

“2003年‘非典’时我刚出生,那时是叔叔阿姨保护我。现在我长大了,该轮到我保护大家了。”溧水区富滨社区00后大学生志愿者孙迪说。

自打疫情防控工作一开始,孙迪就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服务,成了一名宣传志愿者。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入户发放《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还主动为居家隔离人员送生活必需品……每天忙个不停。“我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孙迪道。

“把口罩戴戴好,么的事不要跟人家拾搭”,抖音上,一段用南京话宣传防疫知识的小视频让人忍俊不禁,获得众多网友点赞。这段视频的发布者“菲哥一张嘴”是个抖音大V,原名吴菲,疫情蔓延后,她主动加入雨花台区春江花园社区志愿者行列,不仅参与社区的防疫志愿服务,还编剧本、录视频,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正能量。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像孙迪和吴菲这样的志愿者还有不少。他们不仅走家入户宣传防疫知识,还通过移动小喇叭广播、微博、微信、抖音开展在线宣传。

与此同时,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也反应迅速,将一条条来自四面八方志愿力量的“防疫线”,有序规范地构筑成一道全方位的群防网格。广大志愿者不分昼夜,奋战在村庄卡口、小区门房、建设工地等地,积极协助街道、社区做好网格化疫情排查、疫情信息收集报告、公共卫生和秩序维护等。

南京市各级文明单位也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展现出了应有的担当和作为。南京税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文明引导、社区排查等志愿服务;江宁区交通系统400多名党员走上一线,执法岗位的交通“蓝”,养护岗位的公路“橘”以及各岗位的志愿“红”,汇聚成合力,共同做好交通卡口排查工作。

截至3月2日,志愿者们已发放《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450万余张,开展防控知识宣讲等10.4万余次,移动小喇叭广播150万余人次。此外,志愿者们上门入户、网格走访摸排290万余次,参与消毒液喷洒101万余次。

群防群控、群策群力,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正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为防控工作奉献一份力量。

在南京邮电大学念书的女大学生赵心怡走进了口罩厂,与50多名志愿者一起帮助缺人手的口罩厂复工。裁剪耳带、粘贴鼻压条海绵垫、安装呼吸阀……每天她都要参加8小时的劳作,回家后手臂酸软,拇指也磨得生疼。“每天我们能生产2万多只口罩,稍稍缓解疫情期间的‘口罩荒’,能为社会做点事,累也是值得的。”她道。

家住东水关社区的老党员朱利祥是有名的“黑板报达人”,自2005年退休后,他便成了社区的黑板报志愿者。“每天报纸送来了,我赶紧看看有没有疫情相关内容;孙女在网上看到准确可靠的消息也会记录下来告诉我,我都会写到黑板报上。”也有人劝他,疫情蔓延期间不要总是出门写板报,朱利祥回道:“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是当前的头等大事,我是共产党员,入党申请书上的承诺绝不是纸上谈兵,关键时刻我们必须站出来!”

2月19日,玄武湖公园重新开放,身为“我爱玄武湖”志愿服务队队员,肢体2级伤残、腿脚不便的华杰每天要在玄武湖公园里走4个小时,引导游客戴口罩、保持距离、爱护花草树木等。“我是党员,关键时候,我们党员志愿者应该冲在前面。”他说。

面对疫情,志愿者们并非不怕,但是,他们有着更坚定的信念。正如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志愿者吴德婧所言:“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遇到感染者,我的内心也并非不害怕,但这些事情总要有人做。”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他们是传递温暖的行动者

疫情如浓雾遮蔽大地,志愿者的爱心却似冬日暖阳,破开迷雾,照进人们心底。

大年初六上午,鼓楼区虎踞关社区志愿者黄震昌老先生和他的老伴钱阿姨,拎着一口沉甸甸的锅和十来副碗筷来到社区,为辛勤加班的社区工作人员送上熬了一早上的鸡汤。他们说,想到社区工作人员全员为了防控疫情没有休息,便送点鸡汤让加班的同志们补补。

因为疫情,一些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志愿者们却用自己的贴心服务,化解了他们的种种不便。

雨花经济开发区天保社区留守老人较多,其中一户老人眼睛看不见,女儿年前又去武汉婆家过节了,一时半会回不来。80后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潘淑芳成了老人的“女儿”,不仅照顾一日三餐,还给他做家务、理发,陪他聊天。

2月19日上午,8名专业理发师志愿者为南京市建邺区抗疫一线的80名环卫工人义务理发,“他们不顾危险,每天都清洁消杀我们的城市,我们也想以自己的手艺为疫情防控工作出份力。”其中一名理发师道。

你们在前线保“大家”,我们在后方替你们照顾“小家”。南京近千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数以万计的志愿者自发承担了照顾他们家属的重任,送菜、送药、辅导功课,甚至连打扫卫生都考虑到了。

在南京,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都来自武汉。

“在我们无家可归的时候,南京给了我们家人般的关怀,我们非常希望为南京做点事情。”2月21日,在秦淮区的一家“爱心宾馆”里,5名解除医学观察的武汉客人“变身”防疫志愿者。因缘际会,他们来到南京,14天医学观察解除后,他们仍无法回到武汉,便在南京住下。为了感谢南京的悉心照顾,他们主动报名社区防疫志愿者,参与消杀工作。

在湖北,也有南京志愿者的身影。

今年春节,江宁区禄口街道茅亭社区党员志愿者徐又宏回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探亲。疫情发生后,他短时间内没法回宁,于是主动找到居住地所在的虹桥社区,加入到抗击疫情志愿服务工作中,用自己的辛勤守护千家万户的安宁。

桃李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这个冬天虽然疫情蔓延,但是没有人放弃,志愿者们更是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四个字虽然简单,但重若千钧。在无私奉献与责任担当面前,疫情终究会过去,阳光一定会到来。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茸

标签:志愿者;疫情;疫情防控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