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溧水石湫抗疫一线| “陈”下身去投一线,求真务“实”保平安
2020-02-15 16: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溧水区人大代表、石湫塘窦村社区主任陈实

中国江苏网讯 (通讯员李逸飞 记者 郭玲玲)超负荷的工作量、快节奏的工作频率、晨昏颠倒的工作时间、随时随刻的弹性走访……在塘窦村党总支同事们眼里,投入抗疫以来,几乎是24小时在线的区人大代表、塘窦村社区主任陈实,就是如今网络上悄然走红的“三头六臂”式的基层一线抗疫干部的缩影。

无论是深入村社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还是联合医疗队伍进行隔离动员,又或是直面病例带来的巨大压力,陈实永远冲在最前端,用炽热的忠诚、坚实的步履、温情的关怀感染着身边每一颗疲惫前行的心灵,也抚慰着每一份焦虑恐惧的情绪。

在塘窦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俭青看来,陈实就是一名冲锋在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每次我们遇到什么难题,陈实总是能够凭借丰富的基层经验给出思路,帮助我们在抗疫中顺利突围。”正如他的名字中所蕴含的深切情谊一样——“陈”下心来驻扎抗疫一线,落地成“实”守望一方平安。

党员开路:“连续六天,没有人一天睡觉的时间超过5小时”

村民陈祥英感染的消息像一颗定时炸弹震动了往日平静的小村落,比疫情消息跑得更快的,是不断以讹传讹的谣言与步步坠跌的恐慌心理。一时间,整个塘窦村社区仿佛坠进了一片不可触及的深渊,深渊内外,人人自危。

对正密切关注陈祥英病情的陈实来说,此时也是他过半人生里最煎熬、最艰难的时刻。群众积压的负面情绪如翻涌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责任在身,即使前方荆棘密布,也要无所畏惧冲锋在前。在陈祥英事件发酵的第一时间,塘窦村社区的各个卡口总是挺立着陈实的身影,刚硬、笔挺,如矗立惊涛的磐石,给处于恐慌期的村民带来了一丝安慰。

每天,陈实都会带领着党员小组拿着小喇叭绕村广播:“请一律不要出门!您的事交给我们来办!”陈实亲手制作了专门的服务单,一单一包裹,账目清楚,物廉价美,网格员统一搜集,最终汇总到陈实手中。

时至今日,从陈实手头流过的酱醋米面、蔬菜瓜果、各类卫生用品已经不计其数,但陈实永远记得第一次帮村民送物资的场景。“我们去村民家的时候,他们只从门边开了一个小缝让我们把东西递过去。当我们转身离开的时候,门里突然传来了一声‘谢谢您’。”

正是那一声及时的“谢谢您”,让陈实与党员小组的成员们这段时间来所遭受的压力、委屈得到了一次彻底的释放,心中几近压垮的火焰重新燃烧起来。“陈祥英确诊的过程就像是一场针对我们广大村社干部党性检疫、确认的过程,这期间的各种复杂滋味就像把我这几十年的基层人生在短短数天里又走了一遍。”

那段时间,连续6天,没有一个人一天睡觉的时间超过5小时。每晚回村后,陈实桌边的灯光总是亮到最晚,灯灭时分,塘窦的夜晚才算真正降临。“好几次我看见老陈躺倒就睡,都不忍心叫醒他。”王俭青道,“特别是这段时间,面对村民们的责难,老陈从来都不去辩解,只有我们知道他心里背负着多大的压力。”

父女相承:“老爸,不管发生什么,我们一起承担!”

陈新月至今还记得在得知村民感染的消息时父亲的神情。“震惊交织着错愕,一向沉稳镇定的父亲眉头紧锁,身体一下子紧绷了以来。”也正是这一刻,让年轻的陈新月在沉稳如山的父爱下感受到了潜藏的疲惫与脆弱。

在陈实匆匆收拾完衣服离开家门的那一刻,“他突然转过头来,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们之间只是相互望着彼此,虽然没有交谈,但从父亲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一份强劲坚硬的力量,父女一场,很多时候一个眼神就涵盖了所有的意义与情感。”

抗疫期间,陈新月与陈实被彼此隔离,每当走过父亲空荡荡的房间,陈新月的内心总是涌起一股无名的彷徨与焦灼。尽管父女相隔,但父亲因疫情爆发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女儿陈新月也深深感受到了。“尤其是每天看到家庭群里父亲一句短促的‘好的’,听到来自抗疫一线的嘈杂的语音,我就觉得应该为父亲分担一些压力。”

一个星期后,满身疲惫的陈实风尘仆仆地回到家,陈新月向父亲表达了分担工作的想法,“老爸,不管发生什么,我们一起承担!”陈新月还记得那一刻,父亲憔悴的面容所绽放出的有女长成的欣慰与满足。当陈新月叫父亲吃晚饭时,陈实已经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她轻轻帮父亲盖上被褥,才发现他鬓角的白发又增添了一层,“内心感到一阵揪心的刺痛。”

如今,统计数据、人员汇总、资料筛查、表格编排……一系列繁琐而庞大的社区数据上报工作成为居家隔离的陈新月的“日常”。任何一个数据排查的疏漏都可以引发疫情潜伏的隐患,居家期间的陈新月比上班时更多了一份重任在肩的责任,一丝细致入微的精心,一片忠诚奉献的热情。“以前看到父亲佩戴金灿灿的党徽觉得无比光荣,等到自己也为之努力的时候,才发觉党徽之下的沉重责任。”

温暖传递:“我现在已经没问题了,想出门当志愿者给大家做点事。”

结束了隔离的严卫平第一次踏出家门时,步履还有点犹豫,当他正式踏过门槛走向屋外时,外面明媚的春光一下子照耀在他略显憔悴的脸颊上,让他一时间有些晃眼。逐渐适应外面自由清新的环境后,他毫不犹豫地向着塘窦村党总支走去。一路上,他的眼前一直浮现着陈实和蔼可亲的笑脸,热情而有力的话语仿佛还在耳畔萦绕回响:“卫平,不要有心理负担,相信党和组织,你现在最大的贡献就是配合我们好好在家隔离!”

最初的恐惧是在春节期间爆发的。当看到电视屏幕上不断滚动着“湖北”、“武汉”等字样时,西塘头武汉务工返溧人员严卫平几乎要被巨大的心理负担给压垮了,“感觉天都差点塌掉了”。严卫平的心理恐惧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担心自身被感染,长期在武汉务工的经历让严卫平在那几天把在武汉碰面的人像放电影一样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漏掉一个人,感觉之前在武汉接触的每个人都挺危险”;另一方面担心家人被感染,“当时电视上不断传来一人患病,全家感染的消息。”

了解到情况的陈实第一时间走访了严卫平,帮助他进行了耐心而详细的心理疏导。陈实告诉严卫平,这个时间段千万不要背负起太大的心理负担,现在全村都在积极打响这一场疫情防控战役,严卫平安心在家隔离静养也是对全村做贡献。质朴的话语、诚挚的真情与乐观积极的肯定深深鼓舞了严卫平,一度被感染恐惧封闭的心房逐渐照射进阳光。

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沟通让两人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从武汉务工经历再到家庭,从消解内心恐惧再到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两人交流的话题也越来越广阔,严卫平内心深处也悄然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情绪。在一次聊天过程中,严卫平向陈实吐露了心声,“陈主任,我现在已经确定没问题了,我想出门当志愿者给大家做点事。”话音未落,他就紧紧握住了陈实宽厚的手掌。

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陈实在工作闲暇之余喜欢创作诗歌、散文,用笔尖记录着一名基层干部对这片土地无私而忠诚的热爱。在“疫”线奋斗日日夜夜,陈实再无精力去创作。殊不知,在周围人的眼里,他早已用热情和敬业谱写了一首最美的抗疫诗篇。“等疫情过去了,一定要写首诗,纪念一下这段并肩作战的日子。”春光来临,百花绚烂,正是写诗记录的好光景,借问瘟神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陈实在期盼着,塘窦村的人们也在期盼着。

标签:陈新月;父亲;感染
责编:郭玲玲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