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长三角科创圈,如何从共识到现实 三省一市科技专家聚首南京建言献策
2019-09-06 08:02:00  来源:南报网  作者:毛庆  
1
听新闻

  三省一市科技专家聚首南京建言献策

  长三角科创圈,如何从共识到现实

 

  9月5日,2019长三角科技创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召开。 本报记者 毛庆摄

  南报网讯 继今年1月,科技部、中科院以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南京深入研讨“长三角创新圈”;今年6月,“长三角科创圈共建创新平台(南京)圆桌会议”在宁举办后,昨天下午,长三角科技创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又在宁拉开帷幕,三省一市的科技专家为长三角科创圈建设建言献策。

  探索推进长三角科创圈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支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南京如何扛起责任、展现作为、作出贡献?

  基础雄厚: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南京比较优势明显

  在长三角科创圈打造中扛起南京责任,南京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去年专门通报表扬的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

  得天独厚的科教土壤——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有高校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三;万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二;有国家级独立科研机构18家,国家重点学科7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有两院院士81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第三,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自然》杂志评出的2018全球科研城市50强,南京位列全球十二、全国第三。

  枝繁叶茂的科创森林——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科创森林”。去年,在创新名城新政的综合施策下,南京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74家、科技型企业近2万家、高新技术产值突破万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

  率先行动:牵头起草方案,拟成立实体化运作机构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月,南京研究提出了“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共同推进长三角科创圈建设”的设想,并牵头起草了相关建设方案和框架协议。其间,先后组织召开两场综合性专家研讨会。4月份以来,南京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拜访了上海、杭州和合肥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市科技局积极对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及沪宁合的发改和科技部门,达成了共建长三角科创圈的共识。

  记者了解到,在充分征求吸收上海、杭州、合肥等各方意见基础上,提出长三角科创圈的总体框架设想是:

  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着力推进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打造杭州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南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联合发展G60、G42、G25科创和产业创新走廊及生态经济走廊,开放吸纳更多创新型城市加入科创圈,共同构建系统化布局、网络化联动、一体化协同、市场化推动的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

  6月28日,“长三角科创圈共建创新平台(南京)圆桌会议”在宁举办,率先启动长三角民间科创组织的合作对接。来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专家,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创新平台的代表,就如何共建长三角科创圈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整体效能展开研讨交流。会上,三省一市的平台代表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共建长三角科创圈创新平台倡议书》。

  7月31日,于合肥召开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上,签署了《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战略智库联盟框架协议》,为进一步务实推动长三角科创圈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透露,下一步,我市还将成立类似于南京市长三角科创圈建设办公室的实体化工作机构,从各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进行实体化运作。

  记者了解到,作为长三角科创圈的一部分,南京都市圈科创一体化建设正强力推进。市科技部门近期开展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一体化调研,各城市深化分工合作,瞄准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发展一体化。

  专家建言:破除壁垒,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昨天下午举行的长三角科技创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专题论坛上,长三角科创智库联盟揭牌成立,将通过机制共商、平台共建、要素共享等方式,集聚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智库工作资源,助推科技创新。

  论坛上,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科技专家也纷纷为长三角科创圈建设建言献策。

  省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陈骏表示,“一体化”应该是共建共享的一体化、是高效持续的一体化、是绿色生态的一体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建议不仅要继续抓好统筹协调、完善合作机制,还应进一步破除壁垒,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促进人才、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让多重创新要素相互激荡,多领域专长彼此助力,构成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的新优势。

  上海市科协研究员孙正心表示,过去,长三角之间更多是技术创新的转移,而现在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一体化被赋予了城市群和高质量的内涵,安徽、上海的大科学装置、江苏的物联网、以及浙江的互联网等,完全可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实现科技优势互补。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表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尤其南京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正全力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建议可以牵头建立长三角联合创新基金,尤其要发挥创新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也要建立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以创新引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科协副巡视员黄兴华建议,长三角一体化不是长三角同质化,需发挥三省一市科协在组织人才开展活动、集聚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注重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作新格局。

  本报记者 毛庆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