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专家看南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京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反映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更是反映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上。城市化取得的显著成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城市化的成功推进,也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70年来,南京的城市规模增长了二十几倍,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化质量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成就
城市布局由单中心迈向多中心,城市功能多次跃升
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集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京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发展由初期的局限于老城,到中期的主城充实为主、外围据点状拓展为辅,再到21世纪跨江发展、构筑多中心都市区,城市布局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中心迈向多中心,支撑了南京城市功能的多次跃升。
一是老城内城市恢复与填平补齐阶段(1949—1957年)。自1393年明城墙完工以来,南京城总体上没有突破明城墙范围。1954年至1957年,南京制订了《城市分区计划初步规划》和《城市初步规划草案》,确定城市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逐步发展的规划构想。“一五”计划时期,南京被列为全国32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城市建设重点一是省市机关、大专院校,二是工业项目,三是生活居住区。南京在郊区新建了雷达、通信、机电、手表、修造船等工厂,建成了工人新村、水上新村、曙光新村等多处住宅区,扩建了中山北路、中山东路、汉中路。
二是老城功能提升与老城外工业拓展阶段(1958—1970年)。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工业发展迅速,城市人口增加很快。1958—1968年,南京工业主要布局在老城周边的中央门外、燕子矶、安德门外、孝陵卫、石门坎一带,其中中央门外在工业的带动下城市建成区扩展较快,带动城市布局向北呈现跳跃性发展。1959年在城区拆除小铁路后,新扩建了北京东路、北京西路、太平北路,扩建了鼓楼广场、中央路、中山南路等。为解决华东地区长江南北的交通联系问题,1968年公铁两用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次年中央门长途汽车站建成使用,显著提升了南京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三是老城内有限建设和郊区工业基地大发展阶段(1970—1978年)。从1969年开始,依托长江与铁路交汇区位优势,南京成为国家石油化工、机械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在栖霞山周边建设了南京炼油厂、金陵烷基苯厂;建设了大厂石油化工基地,推进了梅山钢铁厂新建扩建,奠定了南京雄厚的工业发展基础,也带动了一批工业卫星城镇建设。中央门外工业区达到30多平方千米,有职工7.4万人,总人口超过11万人;江北大厂镇,是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工业城镇,人口1978年底达到9万人。南京逐步成为全省和华东地区经济中心,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名列第七位,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仪表为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到1978年底,南京建成区达到116.2平方千米。
四是老城填充与近郊蔓延为主阶段(1979—1990年)。改革开放后,南京经济发展步伐加快。1980年编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提出“圈层式城镇群体布局”构想。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1983年起,南京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内,重点建设了40多个片区,有近郊的锁金村、雨花小区,中山东路、模范马路成片开发的街坊,以及白下三条巷和四条巷、张府园、湖南路、戴家巷、姜家园等片区,建成面积较大的有瑞金新村、蓝旗新村、来凤街等小区,全省最大的居住区南湖总建筑面积达到62万平方米。同时,大批国家重点工业、交通等建设项目,如扬子乙烯、金陵石化、南京第二热电厂、南化磷氨工程陆续建成。交通方面新建了大桥北路、宁芜公路,打通了16条进出城的卡脖子路;按照“经三纬八”市区主干道布局,建成了虎踞路、龙蟠路一段,扩建、新建了建宁路、韶山路,建设了南京第一个三层分离式立交桥—中央门立交桥。1990年,南京绕城公路以内主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8.8平方千米,城市空间结构呈现以新街口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
五是主城功能提升与工业跳跃布局并行阶段(1991—2000年)。随着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南京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围绕1995年“城运会”和第六届华商会的举办,南京确立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面貌大变”的城市建设提升行动,以道路交通建设为重点,同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和绿化环境建设。南京修建拓宽了一批主次干道,建设了一批高架路、立交桥隧道等,形成了基本完善的主干道路网络和快速路骨架,带动了居住和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随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浦口校区建设以及国家级南京高新区建设,浦口成为南京跨江发展桥头堡。新港开发区、江宁等开发区启动建设,带动了东山、新尧等外围城镇发展。1999年开始第二个“三年面貌大变”建设,更加突出主城地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河西地区、城南地区和城东地区倾斜。
六是控制老城与重点建设新区阶段(2001—2010年)。进入21世纪后,按照“一疏散、三集中”和“一城三区”发展战略,南京开始实施“控制老城、建设新区”城市空间战略,全面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建成了奥体中心等体育设施、河西中心区一大批高层商务设施,推动了河西新城快速发展;以承载主城产业功能外迁和大学城建设为突破口,东山、仙林新市区加快建设,推动南京跳出老城、主城发展,实现了由主城内南京向都市区大南京转变。这一阶段,建成了长江三桥、长江隧道和铁路南京南站、地铁1号线及南延线、地铁2号线以及赛虹桥立交、双桥门立交、玄武湖隧道、九华山隧道等一批重点道路项目建设,基本形成了主城“两横两纵”城市快速内环、“经六纬九”主干道网架。到201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767平方千米左右。
七是跨江发展与大都市区化发展阶段(2011年—现在)。2012年编制完成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在整个都市区建设现代化新南京的布局构想。以2014年举办“青奥会”为抓手,河西新城进一步加快建设,基本建成现代化新南京展示区;燕子矶新城完成化工等污染企业搬迁,启动了部分地区建设;下关滨江地区启动滨江居住区和部分商务区建设,南京主城功能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地铁10号线、3号线过江轨道交通建成通车后,特别是201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区后,江北新区建设进入快车道,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现代金融等产业功能不断增强,成为南京增长最快地区和带动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极。依托环形放射的快速路系统、联通主城的轨道交通网络,东山副城和仙林副城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禄口、永阳、雄州新城建设加快,形成了都市区发展格局,南京向多心开敞、以江为轴、拥江发展的现代化滨江城市迈进。2010到2018年,南京城镇化率从77.9%上升到82.5%,位列全省第一。
经验
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某种意义上,城市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抓好城市工作,推进健康城市化,成为各级政府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战略。南京城市发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尤其是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推动。
一是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经济社会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70年来,凡是南京城市建设进程快的时期,也是南京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比如南京作为全国重点工业布局城市时期,城市规模有较大拓展。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城市化有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带来了城市布局的大拓展。
二是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要科学发展,必须有超前的规划引领。合理设计城市布局,科学布局各类功能区和交通设施,才能保证城市高效运行、环境品质优良,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南京在不同时期编制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特别是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布局对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是抓住重大政策机遇和重大事件推动城市跃上新台阶。世界经验表明,城市重大事件是推动城市短期内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1995年,南京以举办城市运动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交通和体育场馆建设,城市环境得到大幅提升;1996年开始的“三年面貌大变”建设使得城市交通水平和城市面貌上了一个大台阶;2001年以来,围绕“十运会”开始了河西新城为重点的城市建设,东山、仙林新市区建设拉开框架,城市发展布局彻底跳出了老城;围绕2014年举办“青奥会”,一个更加完善的现代化河西新城区基本建成,城市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现在,在国家级新区政策的推动下,江北地区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四是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导向。城市建设既要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更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重点开展城市道路和环境整治;改革开放后为解决大量返城人员居住问题,建设了南湖、后宰门等小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推进住房、道路交通、绿化环境、公共设施配套等建设,都是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人居环境需求。
建议
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目标愿景,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
当前,南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处于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关键时期,要紧扣高质量发展,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这一目标愿景,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
一是以全球视野和落实国家使命的要求谋划城市定位。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持续不断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按照“生态约束、总量框定、内涵提升、质量提高”原则,推动城市发展方式从以注重增量为主转向增存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是延承南京历史上一直坚持的多心开敞、轴向组团布局模式,按照“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交融”的总体格局,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辐射区域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在市域南北以生态保护为主,建设南北两片特色田园乡村地区;以新街口为中心,半径40千米范围内构筑南京都市区,建成承载南京中心城市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以长江为轴,以跨江成环的高速公路网络为支撑,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格局;以网络状的高效交通体系为支撑,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功能互动、服务一体、高度融合的城乡空间网络。
三是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按照“一主一新中心城、三副城、九新城”的总体布局,持续推进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区建设,形成体现南京强大中心城市功能的高质量发展区。“一主”是江南主城,包含原规划绕城公路范围内的主城,以及东山副城、仙林副城、麒麟科学城等;“一新”是指江北新主城,为国家级江北新区发展核心区,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共同构成南京中心城区。三副城为六合、溧水、高淳副城,要注重综合功能建设,形成新的发展极和区域辐射中心。在可预期的将来,南京必将从偏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书写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华丽篇章。
(作者为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