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江北新区崛起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9-08-05 08:31: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朱晓露 夏思宇  
1
听新闻

  南报网讯 位于江北新区研创园的紫光展锐南京研发中心内,前沿的5G通信产品正在研发;浦口开发区内,全球最大集成电路制造服务企业台积电马力全开;生物医药谷企业健友生化研发的依诺肝素钠注射液,被英国药监机构许可上市,已具备在欧盟市场销售的资格……

  上半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同比增速达122%,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7%。产业跑道上,“芯片之城”与“基因之城”并驾齐驱,带动江北新区新兴产业一路疾驰。预计今年,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将达到千亿元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将在2020年达到千亿级规模,成为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龙头引领,优化产业链布局

  去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30%,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刷新为122%。

  新区紧扣龙头优势,除了台积电、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富士康旗下的京鼎精密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也紧跟而来。在这些“领跑员”的驱动下,新区“芯片之城”建设全面提速。

  如今,全球最大芯片设计自动化企业Synopsys、世界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公司ARM等纷纷落户新区,国内排名前十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有一半在新区落户,带动集聚上下游企业260多家,其中去年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0余家,龙头企业带动并见证了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资源厚度的积淀。

  在生命健康领域,拥有全亚洲最大基因测序平台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成为带动产业集聚的另一大龙头。中心内,世界最先进的二代测序仪NovaSeq6000可在40个小时内生成基因序列信息,存储分析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运算能力在健康行业领域排名第一。

  正是看中了大数据中心的顶级硬件优势,众多企业慕名而来。目前,新区已集聚生命健康相关企业700余家,构成了以研发创新为主的生命健康产业结构,集聚先声东元、绿叶制药、健友生化、药石科技、世和基因、医渡云等一批产业龙头创新企业,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2018年,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

  瞄准高精尖,攻克核心技术

  5G是近期的一大热门话题。随着我国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5G运用也真正被提上日程,逐步从实验室走入日常生活。

  国内最大芯片设计公司之一的紫光展锐对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研发中心委以重任,将其5G通信产品的研发放在这里。去年该公司推出的5G原型机以及下一步推出的5G手机芯片,当中一些重要的设计部分都由南京团队完成。

  与5G技术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不同的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自动驾驶的关键设备激光雷达主要依靠进口,成本每件高达2万美元,而在新区,一家初创企业将这一成本降至几百美元。南京芯视界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左赋斌说:“我们研发的激光雷达核心芯片,可用于扫地机器人、自动驾驶甚至是智能手机,给这些设备都加上三维视角。”

  左手芯片,右手基因,一个是机器运行的“大脑”,另一个是维持生命健康的“心脏”。“基因之城”围绕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创新药物研发等重点方向,加快医疗创新要素集聚。

  今年年初,南京市首家科创板IPO企业南微医学参与的“内镜超声微创诊疗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月,药企健友生化研发的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收到英国药监机构签发的上市许可,标志着该药已具备在欧盟市场的销售资格。这一注射液主要功效为抗凝、抗血栓,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或治疗栓塞性疾病。

  全要素布局,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前不久,江北新区在南京创新周专场活动中发布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政策,以国内空前的力度吸引产业人才。政策覆盖了人才引进、留才奖励、人才培养和生活配套四大方面,同时,设立5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专项基金和IC设计专项奖励,企业首次达到一定规模给予核心团队最高1000万元奖励。

  集成电路与生命健康同属人才、资本密集型产业,二者缺一不可。2018年,约有7万名大学生在江北新区就业,吸引海外归国人员2727人、外籍常驻专家2093人,均位居我市首位。从就业质量来看,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40.84%,科技活动人员平均占比约33.19%,新区日益成为人口、资金与技术的高度集聚地和高速成长区。

  新区在产才融合上频出新招,有针对性地推动校企合作。集成电路方面,已联合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7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南京)人才培养联盟;生命健康方面,新区统筹重大新药创制的区域布局,以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为契机,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已诞生20家与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新型研发机构。

  围绕“两城一中心”战略发展,新区还设立了江北新区发展基金,形成200亿元总规模的“基金群”,初步构筑“芯片”“基因”两大主导产业的资源网络,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活水。

  本报记者 朱晓露 夏思宇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