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博举办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特展
2019-07-09 08:53: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南博举办“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特展

  231件精美文物见证丝路交融

  图为五树形王冠。 本报记者 冯芃摄

  图为彩绘玻璃杯。 本报记者 冯芃摄

  重量超过1公斤的金腰带、借鉴中国步摇设计的五树形金质王冠、装饰有中国汉代人形象的金质靴扣……昨天下午,“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作为中国内地巡展的最后一站,来自阿富汗巴克特里亚王国和贵霜帝国等历史时期的231件(套)精美文物,将带领观众站上“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领略古代多元文明在阿富汗的互鉴融合以及丝绸之路的万千繁华。

  200余件(套)“国家宝藏”展现多元文明图景

  此次展出的200余件(套)阿富汗珍宝,分别出土于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古城遗址,展现了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阿富汗的多元文明图景。这些千年珍宝自2006年起在世界巡回展出,南博此展是全球第26个巡展地、同时也是中国内地的最后一个巡展地。

  记者昨日在位于特展馆3楼11号展厅探访时发现,展厅内的空间布局、展柜样式以及墙面背景设计,都采用了多个六边形组合而成的“蜂巢”主题。策展人表示,采用这种相互连接、无限延伸的“蜂巢”风格,意在表现阿富汗的历史与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汇集四方文化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阿富汗多元文明交汇的特征。

  两千年前金冠借鉴中国步摇设计

  重量超过1公斤的金腰带,精雕细琢的金盘羊和树形步摇,华丽唯美的胸针、耳坠、靴扣……来自“黄金之丘”的大批黄金饰品,成了现场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展区。

  蒂拉丘地位于大夏国都巴尔赫地区,意为“黄金之丘”。1978年,由苏联和阿富汗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此发掘了公元1世纪前期的6座墓葬,出土了两万余件金、银、象牙、宝石等各种材质的精美文物。这批数量惊人的古代宝藏,融合了多种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展览序厅处,一顶历经2000年岁月依然光彩夺目的五树形金质王冠,俨然成了吸睛度最高的“人气展品”,举着手机等拍照的观众在展柜前排起了长队。

  在一条围合成王冠底沿的细长金带上,装饰有5个片状的镂空花形树,上面点缀着数十枚花朵和上百枚椭圆形叶子。这些花叶薄如纸片,仿佛吹口气就能随风摆动。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顶金冠可以拆成六片,便于游牧民族携带。在中国古代,这种装饰有垂珠、随着佩戴者移动而摇曳晃动的饰品叫作“步摇”,从两汉时期开始,我国妇女就开始以步摇为饰,这种王侯贵族的头饰设计,也在整个欧亚大陆广为传播。

  王冠上的5个片状花形树,位于中央的那片较宽,造型上呈现出一种对称的拱极形。策展人介绍,这种对称的拱极形,是中国古代的玉璧、玉璜等礼器上最常见的纹饰,王冠的设计很可能受到了中国装饰理念的影响。

  汉代人物金靴扣见证丝路交融

  除了五树形金冠,展览现场还有不少与中国相关的文物。比如,在蒂拉丘地2号墓出土的神人驭龙金质吊坠,描绘了一人双臂张开各擒一只神兽前爪的图案。这种造型风格,在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和我国北方都有发现。

  在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的两件金质靴扣上,“中国风”的痕迹更加明显。嵌满绿松石的花形外框中,装饰有一幅神兽拉车的图案。两只带翼神兽拉的马车是典型的中国式样,驾车人身穿宽袖式衣服,发式、打扮与中国汉代人的风格很相似。此外,靴扣背面还留有织物印痕,有学者认为是采用了中国的“失蜡失织”工艺。

  这些两千年前的阿富汗文物,为何会有浓浓的“中国风”?专家解释说,汉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就到达了巴克特里亚国,在那里曾见到产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在中国的古书上,它被称为“大夏”。汉唐时期,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张骞出使西域后,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东西联通,中国的丝绸、漆器等商品开始大量销往西域各地,东西方文化也在阿富汗这个“十字路口”碰撞交融。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