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玄武“硅巷”建设,合力“补短扬长”
2019-02-26 09:0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编者按:建设城市“硅巷”,是创新载体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城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去年底,我市出台《南京市推进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首次提出打造城市“硅巷”。今年1月,我市发布《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再次提出发展“硅巷”经济。在玄武、秦淮、鼓楼等中心城区,硅巷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今天起,本报将推出“主城硅巷建设系列报道”,探访主城“硅巷”建设进展。

  近日,明亚保险经纪正式迁入珠江路未来城B座,原先的电子卖场如今已集聚27家企业;以东南大学为核心,环东大设计产业带逐渐成形,东大南京设计名城赋能核心城区重焕光彩。在“一区五园”指引下,玄武补“短”扬“长”,探索城市“硅巷”建设思路。

  破除“痛点”,大卖场变双创基地

  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拎包即可入住的设施,瑜伽房和母婴室等功能区齐全。窗外,内秦淮河北段水清岸秀,餐饮、购物等商业配套不断完善,一个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生活休闲空间逐渐成形……昨日下午,记者在珠江路未来城B座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明亚保险经纪公司人事管理经理汪竹欣说,闲置停摆近4年的未来城B座,如今已经焕然一新。随着近日明亚保险经济正式迁入,未来城B座如今已经集聚27家企业,成为玄武城市“硅巷”名片之一。

  产权分散、楼宇设施老旧,曾是未来城转型的两大“痛点”。

  珠江路科技一条街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孙兵介绍,未来城B座原为电子卖场,负一至三层面积共近1.7万平方米,产权分散在300余户业主手中。自2016年起,政府通过国资平台对接洽商,获得15年使用权并统一招商。2017年底,INNO未来城项目签约,定位为双创载体。2017年起,玄武区对未来城B座整治出新,对楼宇内废弃电梯等设施进行拆除,目前正对原地下停车场进行出新,改造后将提供350个车位。

  精准定位,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未来城是珠江路“硅巷”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5年以来,珠江路竖起创业大街标杆,积极引导珠江路楼宇和园区开设众创空间。氪空间、优客工场等先后建成运营,省、市级众创空间先后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珠江路已集聚科技企业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科技工作者近万人。同时,引进和培育了众创空间20家,建成科创载体25万平方米。两年来,珠江路已举办创业活动585场,双创氛围日渐浓厚。“珠江路围绕大设计、人工智能未来主导产业,盘整‘硅巷’可转型载体约10万平方米,系统部署创新链,构筑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孙兵说。

  珠江路现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针对不同阶段的创新主体布局资金支持链条,目前已集聚创投机构30家,吸引在地投融资20亿元。同时,引入科技服务机构60家,实施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二期建设,构建创新链向产业链转化的完备服务链条,加速科技技术成果转化。

  串珠成链,城市“硅巷”连点成面

  借智院所,做强原有产业优势,是玄武“硅巷”建设又一路径。去年9月,东南大学与玄武区共建东大南京设计名城,在近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优质设计产业资源,力争到2025年形成百亿级都市现代智慧设计产业集群。东大南京设计名城将分为三期建设,推动设计大师工作室、亚洲建筑档案中心等项目落地。“东大将成立‘东大玄武设计创新研究院’,引入院士大师工作室以及国际知名设计企业总部机构。”东南大学科研院副处长郝勇生说。

  创新载体串珠成链,城市“硅巷”连点成面。目前,玄武已盘整出创新载体超20万平方米,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累计引进企业超120家。以“一区五园”创新经济带为脉络,推动“硅巷”与“1+N”都市型高新园区、环高校知识圈统筹联建,探索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玄武区经济99%是服务经济,迫切需要提档升级。”东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翔说。玄武建设“硅巷”,不仅可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促进玄武提升服务经济的发展层次、质量和效益。“玄武‘硅巷’建设也是针对城市中心老城区因空间成本增高导致的‘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商业冷落化’社会发展难题的战略性响应,是丰富城市功能、推动老城区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王翔说。

  本报通讯员玄萱 本报记者邓露洁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