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渡江第一船”吹响南京解放胜利号角
2019-01-30 09:04: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编者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为了传承弘扬革命传统,进一步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本报今起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系列报道《见证胜利之光——寻访文物背后的故事》,寻访见证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两大历史事件的文物史料,通过亲历者、见证者的讲述,重温7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

  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入口前的下沉式广场上,“停泊”着一艘船身斑驳的黑色小火轮,它就是被称作“渡江第一船”的“京电号”小火轮。渡江战役期间,这艘20多米长的钢制蒸汽船,载着第一批解放军先遣部队最先渡过长江,吹响了南京解放的胜利号角。邓小平、陈毅也是乘坐这艘小火轮抵达中山码头。如今,“京电号”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的珍贵见证。

  “谁先找到的船,谁就先渡江”

  “京电号”小火轮原名“云泰轮”,1925年由上海船商赵章麟从英国人手中购入,这艘钢制蒸汽船在当时算得上是最先进的船只。1937年上海沦陷,小火轮落入日本人手中,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首都电厂收购,更名为“京电号”负责运送煤炭。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饮马长江,屯兵江北,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将江北稍大的船只全部拖往南岸,小船则就地烧毁。此时的长江北岸,已经没有可以渡江作战的船只。

  战士们四处搜索,好不容易在江北找到了一艘只能乘坐5人的小木船。35军103师的5名侦察员乘着这叶孤舟,冒着敌人的炮火抵达南岸,与下关电厂的中共地下党员取得了联系。几经辗转,运送解放军渡江作战的使命,落在了当时停靠在下关码头的“京电号”身上。

  23日零时,“京电号”载着侦察员向江北起航。到达对岸时,35军103师、104师的指战员已经聚集在码头,大家争先恐后,都希望率先渡江攻占南京。侦察员魏继善回忆说,就在大家争执不下时,部队首长发来指示:“谁先找到的船,谁就先渡江。”

  5名侦察员冒着生命危险找来的小火轮,让103师成了第一批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城的部队。

  4月25日,邓小平和陈毅从合肥瑶岗出发,晚上10点抵达江北浦口码头。起初,陈毅不肯乘坐“京电号”,坚持要和战士们一样坐木船过江。一旁的邓小平听完“京电号”船工的汇报后,对小火轮竖起了大拇指:“了不得!头一个到达对岸,渡江第一船嘛!”于是,两人一同登上“京电号”渡江来到下关码头,“渡江第一船”的名号也从此流传开来。

  小火轮一夜未停跑了11小时

  渡江战役中,一共有16名船工驾驶着“京电号”小火轮往来于长江两岸,运送了上千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进入南京城。家住浦口江边、与“渡江第一船”同龄的陆连云就是其中之一,和“京电号”结伴同行的渡江岁月,成了老人永难忘怀的记忆。

  4年前,陆连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京电号”运送的第一批渡江部队是35军103师312团2营,由于船小,一次只能坐120人,还要注意安全,不能很多人一起上船或者一起下船,“如果重量全压到一边就会翻船,所以必须慢慢上,慢慢下。”

  陆连云回忆说,考虑到一次只能运送120人的渡江速度太慢,后来就在小火轮后面加挂了一艘拖煤的驳船,这样一次就能运送几百名解放军指战员渡江了。23日中午11点,前方指挥部发来通知:“京电号”要以运煤发电为主,不能再运送解放军过江,此时火车轮渡等运输工具已经恢复运转,“京电号”至此圆满完成了渡江任务。

  陆连云一直在下关电厂工作到退休,老人对与自己一同穿越炮火横渡长江的小火轮怀着深深的感情,“‘京电号’看着不大,但就当时来说,这艘船各方面性能都很不错。在渡江战役中,小火轮可是立了大功劳。”

  漂泊31年重回故里,修缮工程今年启动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下关电厂改革,运煤船从烧煤改为烧油,“京电号”这样的蒸汽轮失去了用武之地。1978年,“京电号”离开服役30多年的南京,被调拨给了淮阴电厂。这一别就是31年,直到2009年“渡江第一船”才重回南京。

  在淮阴电厂的4年里,“京电号”始终是个“看客”,从未离开过码头。1982年,小火轮被调拨给灌南县鸿远运输有限公司从事货物运输,编号“苏淮605”。时任该公司党支部副书记的杜恒进与“京电号”相伴了27年,也是他在退休前把小火轮送回了南京。

  “小火轮刚来到灌南时,我们公司还没有钢制拖轮。在盐河上跑了一下发现不太适用。‘京电号’要烧煤,而计划经济时代煤炭资源很紧张。”杜恒进回忆说,为了适应运输需要,“京电号”由烧煤炭的蒸汽机船改为柴油机船,辗转于华东众多港口之间跑运输,直到1998年才正式“退休”停泊在盐河边。

  1983年8月23日,南京市文物普查工作者在灌南县找到并确认了这艘有着传奇经历的“渡江第一船”。2009年,在多方努力下,阔别南京31年的“京电号”重回故里,永久陈列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广场中央。

  “京电号”今年已是94岁高龄,这艘服役70多年的小火轮,历经多次改造、修补后,“身子骨”已经不太硬朗。渡江胜利纪念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将对“京电号”小火轮进行修缮,重现“渡江第一船”的昔日风采。

  本报记者朱凯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