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公建民营”,敬老院搭上“春天的地铁”
2019-01-17 09:2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南报网讯  在主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供需关系持续紧张;在街道,敬老院却“门可罗雀”。当前,我市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这一强烈对比让基层敬老院更显尴尬。如何激活基层敬老院的闲置资源,成为各地政府部门推动养老多元化、提升养老质量的一个重要挑战。

  江宁区一年前开始推动街道敬老院“公建民营”试点,全区目前已有7个街道敬老院实现“公建民营”。半年来,7家试点敬老院从昔日的“门庭冷落车马稀”顺利迈向“三方共赢皆欢喜”,试点成效引人深思。

  公建民营,基层敬老院“破茧化蝶”

  1月8日,江宁区淳化街道敬老院3楼书画室,78岁的万道宏和其他8位老人正为春节联欢会练习合唱《打靶归来》,洪亮的歌声、清脆的口哨声配合丰富的肢体动作,老人们一气呵成,脸上写满了笑容。

  “和以前相比,现在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淳化街道敬老院居住了约20年的万道宏感慨道。作为特困人员,他先后在土桥敬老院、淳化旧敬老院住过,对敬老院前后变化感受颇深。

  2016年5月,淳化街道投入7500万元建设淳化街道敬老院新院,并在2017年对其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标,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功中标,以“利安康乐”作为品牌开展运营管理。

  公建民营,开启了淳化街道敬老院发展新征程。如今老人们居住在整洁明亮的房间里,各项护理服务情况和膳食搭配专业贴心,每天早上都有护理员带领老人们跳健康操,还提供绘画、唱歌、看电影、丢沙包、猜谜语等娱乐项目。

  安置好特困人员的同时,“利安康乐”还面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82岁的肖清平和其85岁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伴徐文正都是大学教授,上月刚刚搬进来。肖清平表示,这里24小时都有专业护理人员,耐心负责、定时定量为老伴喂药。“今年过年就在这儿,不回家了。”她笑着说。

  淳化街道敬老院共有400张床位,在“利安康乐”接手前入住特困人员113名,入住率仅28%。“可以说,敬老院如果只服务特困人员,大部分资源都将处于闲置状态。”淳化街道敬老院院长徐芳说,“利安康乐”接手淳化街道敬老院,作为民营力量开始推动这家乡镇敬老院“破茧化蝶”。

  冷热不均,市场化力求激活“闲置资源”

  目前,江宁9家街道敬老院中,已有7家实现“公建民营”,分别由康乐年华、悦华、金华、瑞芝康健、瀚元5家企业运营。

  所谓“公建民营”,就是将原来政府开办的敬老院,通过招标等方式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养老机构、社会组织运营。在保障街道(乡镇)原有集中供养特困老人生活的前提下,允许其将闲置床位向社会开放。敬老院国有资产的属性不发生变化,政府部门负责宏观管理、检查监督。

  “签订运营协议时,我们要求企业必须做到一条,就是优先收住特困人员,特困人员每人每月1290元入住费由政府兜底。”江宁区民政局双拥办副主任王津东介绍,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将闲置床位以市场化定价提供给其他有养老需求的老人。

  最新数据显示,南京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14%,已进入深度老龄化,而江宁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位居第三,仅次于鼓楼、秦淮。在老龄人口逐渐增多的背景下,激活基层敬老院,已成为各方的期待。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高传胜表示,基层敬老院“公建民营”是对社会养老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公建”是政府承担应有责任、弥补“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的主动作为。“民营”则解决了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不足和政府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并大大节省了民营企业建设养老院的土地、建设费用,降低了准入门槛。

  对乡镇老人及希望进入乡村养老的主城老年人来说,基层敬老院通过“公建民营”快速提升了服务和管理水平,也增加了一个新的养老选择。

  良性运转,“公建民营”敬老院期待更多扶持

  不过,由于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层敬老院“公建民营”仍面临入住率较低、亏损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王津东表示,目前全区9家街道养老院共有2450张床位,只入住了900多名老人,入住率仅46%。而且,全区特困人员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也造成乡镇敬老院养老资源部分闲置,主城区和街道敬老院“冷热不均”。

  “目前敬老院仍然是入不敷出。”徐芳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淳化街道敬老院特困老人每人每月收费1290元,17名社会老人每人每月平均收费2700多元,每月总收入不到20万元。而每月需要支出护理员工资、老人伙食费等20多万元,运营方每月都要亏损数万元。

  去年11月接手滨江敬老院的南京瑞芝康健老年服务有限公司也遇到了难题,公司副总经理郑静表示,滨江敬老院年久失修,多项设施需改造升级。同时,实际操作中,民营企业能承包敬老院多长时间、享受哪些补贴均无明确规定。高传胜表示,养老机构投入大、回报慢,“公建民营”更需体现福利性和公益性。

  高传胜表示,“公建民营”不能“一刀切”,政府一方面需要建立分类治理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则应切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给予资源支持,经常举办对接会、说明会,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基层敬老院提高入住率。

  本报记者周爱明杜莹

标签:
责编:潘军艳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