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月15日—18日,2018年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博览会将在我市举行,作为全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我市在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促进农村创业创新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动能。
在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来临之际,记者深入全市农村进行了一番探访,挖掘各区在“双新双创”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在南京的农业“版图”上,高淳区一直以螃蟹产业而闻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高淳区还是我市菌菇的主产区。菌菇营养丰富,种植效益可观,但和养螃蟹一样,对种植技术的要求特别高。
如何壮大菌菇产业?“技术支撑是关键,人才引领是重点。”高淳区农业局科教科科长梅成兵告诉记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62岁的宋金俤从江苏省农科院退休后,落户高淳创办企业,作为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食用菌首席专家,她利用专业知识带动种植户一起致富增收,被当地人称为“菇奶奶”。
在江苏蕈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大棚内,宋金俤指着数百包已经生长成熟的桑黄,向记者介绍起这款珍稀药用菌的典故:二战期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导致上述两地癌症患者剧增,但日本医学界发现,那些被转移到长崎女岛的民众在服用该岛盛产的桑黄之后,健康状况明显好转,自此开启了对桑黄药用价值的研究。“桑黄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消除肿瘤的功能很强,目前我们公司的人工栽培技术取得了突破,可以实现规模量产。”宋金俤说。
由于实现量产,桑黄的市场价格从最高峰时的12000元/公斤下降到6000元/公斤,但种植效益依然可观。宋金俤表示,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刚刚研究出来,暂时还没有在种植户中进行推广,“我们向农民推广的菌种,一定是成熟的产品,还要做好售后的技术服务工作,确保他们能种植成功。公司目前主力推广的有十多个菌菇品种,种植效益都不错。”
从创业之初筹措资金,到公司步入正轨后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宋金俤一直亲力亲为,实际上,以她的退休工资完全可以享受生活。但她说,自己热爱研究菌菇,能发挥特长,为农民做点事,苦点、累点觉得很值。
在高淳,像宋金俤这样扎根农村创业的科研专家还有不少。上个月,以南京仙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仙草堂园艺产业化联合体挂牌,包括1家龙头企业牵头,多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抱团发展,惠及当地数百农民。仙草堂公司的投资人史月龙曾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高级园艺师,同时也是高淳人,回乡创业后,史月龙充分发挥他们科研团队技术上的优势,该公司研发的名贵中药铁皮石斛新品种,在高淳当地可以养成。“我们是高淳第一家园艺产业化联合体,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相信能实现1+1+1>3的聚变效应。”史月龙说。
除了科研专家,高淳区的乡村人才也不断通过创业创新,引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固城镇游山村村民高山虎,早年是篾匠,对竹业比较了解,他通过多年实践培育出反季节的早园笋,因上市时间早,亩产净收益超过1万元。除了自己种植,高山虎把自己的技术与经验无偿传授给当地农民,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东坝镇和睦涧村党支部书记魏统田担任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之后,带领社员趟出了一条品牌大米的发展之路,10年来,合作社成员由18名增加到455名,年经营收入由80多万元增加到800多万元;由普通合作社逐渐成长为国家级示范社,“和睦涧”大米获南京市著名商标。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淳区在人才振兴方面的举措只是全市的一个缩影,南京在都市现代农业上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一批科研专家、乡土人才扎根农村创业创新。如何让农村留住人才、给人才更好的发挥空间,还需要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本报记者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