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李旭旦故居变身公共文化空间
2018-10-30 10:50: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讯(记者邢虹)10月27日,高云岭一处青砖墙坡面顶的民国建筑被改造为公共文化空间对外开放。一群文化爱好者租下了这处民国建筑,挂牌“明社·璞斋”向公众敞开大门,并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

  这处两层的民国建筑位于南京市高云岭39—5号,是民国时期中央大学教授、中国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李旭旦的故居,目前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此前曾做过西餐厅。建筑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国风格,如楼梯转角有一个两层楼高的窗户,增加采光,一楼的屋顶采用了密肋梁和剪刀梁的形式,这是民国时从美国引进的建筑形式。在进门的拐角处,布置了一处民国风格的会客厅,墙上悬挂的是李旭旦在这幢房子里拍的照片,以及李旭旦夫妻与华罗庚的合影。墙上挂了李旭旦文章和论文的影印件,其中有一篇《让我们还都南京》,是李旭旦在美国写的。这个空间的沙发、茶几和柜子都是民国时期家具,以营造一种民国时期的氛围,希望成为参观者的“打卡地”,例如在这里拍张民国风格的照片。

  一楼的餐饮区特地设置了一面书墙,数量接近800册,门类包括南京地方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只供阅读不售卖。二楼在李旭旦拍照的位置辟出一个文化室,可以举办古琴教学和花道活动。二楼露台上,高大的构树和桂花树把这里遮挡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坐在这里喝茶聊天。策展人萧征宇说:“我们希望这里能够成为一片闹中取静的文化空间,让人们在民国建筑里喝喝咖啡翻翻书,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此前有人建议我们把这里做成私人会所或民宿,或者做私房菜、精品菜之类,但是我们觉得这里应该属于爱好文化和读书的朋友们,大家在这里交流,做活动,因此还是决定做成一个公共的文化空间,对公众免费开放。”萧征宇说。

  明社的第一个展览是“如灯之影”青铜器拓片展,其中一件是清代陈宝琛姬鼎的全形拓,铭文显示西周晚期一个叫“姬”的人铸造了一只青铜鼎,祝福老人长寿。当年陈宝琛向清代宣统皇帝进献了一批青铜器,入藏宝蕴楼,其中就包括这只姬鼎。

  萧征宇告诉记者,他和伙伴们接手时,房子已经破败不堪,院子里满是杂草,有很多蚊虫,大家觉得只有让房子被使用,有人气,才能让民国建筑恢复青春和活力。除展览外,27日这里邀请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张翀以“古画中的青铜器”为主题,结合博古图的相关文献,讲述近古文人对吉金彝器的赏玩;28日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英镑钞票艺术字体设计人SusieLeiper结合自己学习中国书法的体会,辨析中西方书法艺术的异同。

  明社具有餐饮、古琴教学和活动承接等商业功能,以减轻经营压力,但它首先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萧征宇说:“我们不设门槛,对所有人开放。欢迎大家到这里打卡,我们绝不强制消费,哪怕是拍张照片就走也没问题。如果说我们贩卖什么的话,那我们贩卖的应该是舒适愉快的美好时光和文化空间。”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