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时代光辉
2018-09-21 15:43: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也是每个市民的精神家园。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高质量推进文化建设,在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让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与风采进一步彰显,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以文化沟通促“民心相通”

  “习主席给我回信了!”8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回信,让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汉娜格塔丘兴奋不已。

  今年5月,在南京名城会搭建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上,汉娜参加了“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之后,她用南京十竹斋的信笺给习近平主席写信,汇报了自己参加论坛的感悟,并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合作、中非青年交流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在笺纸上写信时,在南京的美好回忆一幅幅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汉娜说。

  两年一度的南京名城会是一场国际文化交流盛会,不仅为世界展现了古今交融、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收获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和智慧结晶,让南京在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拓展了城市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合作平台。

  名城会期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青年代表,先后参观了南京图书馆、先锋书店、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甘家大院等文化地标,观摩古籍修复、体验非遗绝活、对谈文学创作。南京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文学底蕴,让青年代表们倾心不已。来自毛里求斯的青年诗人凯文尼恩感叹道:“南京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之都,希望她继续向世界传递对文学的爱。”

  名城会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也让世界看见了南京的包容与自信、开放与创新。

  守护历史文脉,古今交融“美”出新高度

  “南京城墙就像一条文明纽带,连接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是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登上中华门城堡,看着眼前的城市美景和行走在城墙上的市民游客,德国迪特福特市市长布劳恩女士发出了由衷赞叹。

  5月27日,来自22个国家的65位市长、城市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学者,组成了100多人的“城墙跑团”。从中华门到雨花门,古城墙的厚重历史和老门东、秦淮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沿途美景,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所体现出的开放性,得到了国外嘉宾的一致称赞。

  今年6月9日,南京城墙博物馆工程建设正式启动。作为中国古代城墙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该馆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正式对外开放,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

  从12座城门挂上的大红春联,到10处城墙书吧散发的“满城书香”,再到引爆全城的三十六丈城墙跑……作为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如今的明城墙,已经变成百姓看得见、走得进、摸得着的“民城墙”,成为南京文物保护利用的一个范本。

  创新文化供给,“按需定制”惠民文化大餐

  “看看我们的演员名单,都是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明星级阵容,孔爱萍、计韶清、单雯等都会参演”;“我们市杂技团的杂技魔术演出有40人参演,有蹬鼓、女子双人柔术、顶上芭蕾等12个节目”……

  今年1月12日上午,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三楼展厅人头攒动,在这里举行的“2018年南京市公益演出政府采购会”,俨然成了一场小型“文艺演出交易会”。

  作为我市全新打造的文化服务供给平台,政府采购会让演出方和采购方面对面沟通洽谈,实现供需双方无缝对接,让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从“单向供给”转变为“按需定制”,更贴近基层百姓的文化需求。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是对文化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需求提出的总体要求。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问需于民”,充分了解基层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关切,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供给,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记者朱凯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