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顾小萍 通讯员刘敏)昨天凌晨,电影《我不是药神》火热上映。影片围绕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下称“慢粒”)患者寻求低价救命药展开,讲述主人公在高价救命药与低价走私药、法理与人情、对与错之间的选择。那么,“慢粒”到底是怎样的疾病,吃药真的会吃垮一个家庭吗?记者昨天采访南京专家获悉,“慢粒”如今已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可控的慢性病。
今年40多岁的李女士15年前被确诊为慢粒白血病。当时,一家人觉得天塌了,后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病情得以控制,至今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着。“现在对李女士而言,‘慢粒’就是一个慢性病,只需要一直服药控制病情并定期检查即可。”中大医院血液科教授丁家华介绍,“慢粒”的发病大约是0.8/10万,在成年白血病中,“慢粒”约占30%,高发于成年人特别是40—60岁的中年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慢粒”病因至今不清楚,或与基因有关。至于大家熟悉的环境污染、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化学药物等接触,只能说是诱因。丁家华告诉记者,以往一得白血病,很多人想到的是骨髓移植。但是“慢粒”是可以被转化为慢性病的,就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服药治疗。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一盒药就要几万元,普通家庭根本吃不起,所以主人公不得不辗转海外购买仿制药。事实真的如此吗?丁家华表示,在十几年前,这种靶向药物确实很贵,但是随着治疗“慢粒”药物的增多、仿制药的国产化,药品价格在慢慢降低。2013年,我国将“慢粒”纳入大病医保的范围,进口药物花费在1000—2000元/月,国产药物报销后花费仅有500—600元/月。
据悉,现在对于“慢粒”的治疗效果早已不是电影中那样不理想。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2002年,当年“慢粒”生存率在30%左右,随着医学不断发展,近5年生存率已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