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京 > 关注南京 > 正文

多级联动,电梯加装跑出“加速度”

来源:南京日报   2018-03-15 09:51:00

  市、区、街、社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回过头看,一部电梯的成功加装,除了需要好政策引导,还得有好的平台推动,很多人、很多部门都在背后帮我们使力呢……”马家街40号小区增梯牵头人李丰文的这席话,在前天的座谈会现场引来多位业主共鸣。

  《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实施办法》及10个具体操作细则的先后出台,从政策层面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制约增梯工作的难点,但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如何将政策中生硬的文字转化成柔性操作,服务好居民增梯?南京市、区、街、社区多级联动,多个部门合力,进行了有益探索。

  成片推进形成示范,一个小区17部电梯同时投用

  鼓楼区马家街40号小区是中国药科大学教职工家属区,临近足球场的两幢楼7个单元,现在一下子竖起了7部电梯。

  省农科院住宅小区去年底17部电梯同时通过验收投入使用,眼下还有10部正在加装施工。“小区目前共有32部电梯获得规划许可,30部拿到施工许可。去年一年很辛苦,但收获巨大。”省农科院社区书记唐春红表示。

  “电梯加装不仅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程,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市物业办主任陈丹琦表示,打消老百姓的种种疑虑,除了政府牵头进行政策宣讲,还需要“示范先行”,为此,我市采取成片化推进模式,让观望犹豫的居民切实看到好处,打消观望情绪。

  示范先行,带动更多。截至今年3月,全市已有1493部电梯签订书面协议,1300部完成初步设计,1288部通过规划部门初审,910部办理规划审批手续,310部进入施工阶段,206部已经竣工,其中主要集中在下半年。

  多方联动“见招拆招”,加装电梯跑出“加速度”

  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北圩路社区主任黄文俊直言,楼上住户是加装电梯的受益者,几乎没有不同意的,但做通底层住户工作,靠业主们自行商量几乎行不通,必须由社区、街道合力,创造条件搭建各方对话平台,让业主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

  唐春红对此深有同感,“别看小区里住的多是老同事,一样存在分歧和矛盾。”有一底层住户极力反对电梯加装,理由包括自己家房屋已经出现裂缝,加装电梯会加重房屋破坏;电梯从窗口上上下下会影响自家隐私安全等。“为打消他的顾虑,我们专门请了房屋安全结构专家现场查看、解释,另外,还想办法在电梯和住户窗户之间装上一层防护……”唐春红说,就解决这一户矛盾,社区街道做工作不下二三十次,电梯开工前,这位住户还担心加装后问题得不到解决,她只好写下“今后有什么问题,你直接找我”这行字并签上自己大名。

  在玄武区,除了社区街道内有“增梯办”,区里也专门成立了增梯指挥部和增梯办,还建了微信群,从区领导到社区主任,沟通起来非常方便。

  放宽楼间距条件,更多老楼加入加装阵营

  瑞金路1—58号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去年,3部电梯一起亮相小区。相较其他小区,这3部电梯最“迷你”,外围宽只有1.25米,长2.1米,承重450公斤,可载乘6个成年人。普通的加装电梯承重多在450公斤到650公斤。使用这么“迷你”的电梯,一方面是因为小区场地面积有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量降低电梯对底层住户的影响,促进加装过程顺畅进行。

  事实上,加装电梯过程中,很多老旧小区都面临场地受限难题,普通电梯往单元楼门口一放,因过多占用一楼门口位置,不仅底层住户接受不了,也满足不了楼间距的相关要求。

  让更多小区满足条件加入加装阵营,除了在电梯设计上动脑筋,规划部门印发了《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规划许可手续办理规则》,从总则、适用条件、办理程序、项目筛选、方案设计等十方面细化了规划审批流程,并将增设电梯后距北面建筑距离由原不小于14米放宽为10米,解决了一大批老建筑楼间距不足的问题。本报记者顾小萍

标签:

责任编辑:徒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