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京 > 关注南京 > 正文

吸收氮元素 “搬”进生物链 专家发现神奇藻类化石

来源:南报网   2018-02-02 08:55:00

  南报网讯(记者 毛庆)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庞科博士等,在安徽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认为其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成果今天在线发表在《细胞》出版集团《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记者昨天在古生物研究所看到,“大型安徽丝藻”就像一层膜覆盖在化石表面,在显微镜下看,像一团团头发丝。虽然8亿年过去了,但这种原始藻类和目前我们所见的蓝藻模样差不多。庞科介绍,氮元素的吸收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氮又是一种很顽固的元素,不溶于水,而且高等植物没法直接吸收,只能通过化工的方式合成氮肥,供植物吸收,或是通过植物将氮固定在身体里,进入生物链循环,这种神奇的藻类扮演的角色就是后者。

  庞科说,“大型安徽丝藻”具有异形胞,这是一种缺乏光合结构、通常比普通营养细胞大的厚壁细胞,其中含有丰富的固氮酶,是蓝藻进行固氮作用的场所。它们的化石记录非常稀少且争议很大。此次的化石是在安徽寿县八公山地区发现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专家们就开始关注这一片化石。果然,在2013年,南古所的专家们如愿以偿地发现了这批化石。

  据悉,这一发现将具有固氮能力的蓝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往前推了4亿年,对理解早期生命演化过程及其地球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蓝藻的异形胞是为了应对氧气浓度上升、保护其中对氧气敏感的固氮酶而产生,因此“大型安徽丝藻”从生物学方面也证实了新元古代早期地球氧化还原环境的转变。

标签:

责任编辑: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