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社科院对系列经济问题进行成果研讨交流
中国江苏网讯 9月12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举行第26期经济学研究报告会。以“两聚一高”为导向,30余位经济学专家、科研专家出席会议,对江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扬子江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江苏“三个口袋”增长趋势、大健康产业发展、江苏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乡村旅游等一系列当下最热点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会议还特邀江苏省委研究室副巡视员钱钢参加,对研究课题做点评。
报告会上,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吴先满做“江苏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障碍和突破对策”主题报告。他指出,江苏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遇到金融发展较为滞后、信贷可获性较低、融资成本较高、信贷环境运行基础偏弱等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寻求新的突破?吴先满提出政策建议:丰富银行组织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多元对接;改善专业化金融服务,满足差异化金融需求;优化银行业治理结构,激发内源创新活力;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革新信贷服务理念,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创新产品设计和服务方式,强化金融服务实体功能;推进制造业自身创新发展,降低实体经济发展成本等。如此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这一天职和宗旨,才能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胡国良在以“扬子江城市群——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创新、产业协作政策与机制”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扬子江城市群的深度推进需要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三个层面展开,从政策、机制创新两个纬度同时推进。需要构建“四横四纵”大运量交通走廊,形成沿江城市串珠式发展格局,打造强劲的城市群骨架体系;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搭建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产业融合,拓展扬子江城市群发达的肌肉和经络。此外,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和机制创新,如利益均衡机制保障、财力保障、法制保障、组织机制保障、考核机制保障等。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比喻为“三个口袋”,并且明确提出使“三个口袋”更加充实的目标要求。江苏省社科院《江海学刊》杂志社副主编李芸针对江苏“三个口袋”做了增长趋势预测及对策分析。李芸认为,居民收入优先增长是目标归属,企业利润稳定增长是动力引擎,财政收入适度增长是润滑剂和调节器,只有使三者在良性互动的轨道上协同增长才能逐步接近社会财富持续稳定增长,形成“三个口袋”各得其所的均衡格局。
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维在“江苏大健康产业”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产品和服务需求增加,全球范围内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大数据分析显示,江苏大健康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健康服务业增速明显,主导地区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呈现产业融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产业规模总体偏低、产业布局尚待优化、社会投资渠道不畅、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王维建议以科技、教育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以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构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共同形成产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体系等,从而推动大健康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江苏省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方维慰做了“江苏与大学大院大所院地合作、协同创新机制”的主题报告,她认为培育创新型增长点,需要积极主动与大院大所对接,完善创新平台和配套条件。她建议政府可发挥创新活动中的“服务商”和“催化剂”的作用,推进院地协同创新的制度化和持续化;可从打造联合型高端研发机构、建立院地常态化交流、健全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完善产学研合作仲裁服务等方面入手。
近年来,江苏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规模和质量在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但也存在乡土性缺失、低水平同质化严重、增收带动效应不佳等深层子问题。经过在多地的实地考察,江苏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金高峰在“江苏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必须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让市场发挥主要的动力作用,政府需要对旅游资源清查和发包、对市场规则的制定和保护、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保障,以保障江苏乡村旅游业规范、高效、公平发展。
会议最后,江苏省委研究室副巡视员钱钢对研究课题做专家点评,他认为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实体经济也需要“强身健体”,创新转型、提高质量效益;江苏的“三个口袋”,需要富民增收、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防止地方债务过多带来的风险;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需要放在更广的视角来考量,打造有内涵的城市群;江苏大健康产业具有跨界融合的鲜明特征;在江苏与大学大院大所对接的过程中,需以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尊重和善待人才;江苏的乡村旅游需注重生态保护,加强农业、加工业的融合发展,让互联网和大数据成为新动力,加强对品牌的研究。